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读完回看这段话,真是全书的中心。
2.大历史观。视角独特语言也很舒服。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4.“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5.大师级的叙事和缜密的推理、反转带来畅快的阅读体验;爱伦坡的恐怖美学,阴郁的诗意和灵动的文学性营造了独特而出众的氛围。康奈利的人文关怀使他远超一般推理小说家,始终带着记者的锐利目光,有现实广度与人性深度,当之无愧的推理经典。
6.陕西方言版“百年孤独”,建国后大陆小说巅峰之作。关中民俗风情及传统农耕文化在此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刻画及生动的性情节描写,让此书充满着别样的魅力。“头茬子苜蓿二淋子醋,姑娘的舌头腊汁的肉。”
7.还好这本书是在我已经对不同的群体有接触、认识,并心中没有怀有怨恨的时候读的,如果真是高中大家狂推这本书时候读,一定会让我现在无比冷血,仇视群体。这本书全是结论,论证过程不严谨而且带有强烈的偏见,偏执,冷血。如果你心中已经准备好仇视的对象,那这本书会让你读到爽,但也会让你丧失理解人的能力。不具有参考价值,随便过过眼就行了,所谓“揭示心理操纵的真相,开启民智的经典之作”称赞,在我看来是过誉了。
8.此为良药而非鸡汤。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9.只要你愿意,寻常日子里都是暴烈的浪漫。
10.通俗小说的最高水准了吧
11.疯狂的写作,罪者的祈祷,爆发式的写作让人迷离
12.“事实上,我痛恨某些人夺去了我的独处,却不曾提供我陪伴。”
13.看到王小波在1997年新年写的东西,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他的一生几乎在全集里被充分地呈现了出来,崇拜着罗素、维特根斯坦、拜伦、福柯、卡尔维诺 ,爱憎分明。到最后,他终究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我读过了美好的一生;也能像汤司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可惜这一生,太过短暂。
14.初读小波,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值得反复玩味的一本书
15.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会被故事中细腻的母女关系打动,从母亲的视角理解她对我的爱;
会被故事中母女的矛盾、冲突打动,仿佛看到了那个倔强的自己;
会被故事中的青春期的友情、爱情打动,想起回忆里的那些人;
更会被故事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打动,觉得无论是哪种生活都没有错,但会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活着?你是否有勇气摆脱一切束缚,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16.俗套
17.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太可爱了,让我想起了朱生豪先生,真的好的爱情能让人都变得至诚至性的可爱。
18.雪落香杉寂无声
19.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国内各阶段教育缺失的一个部分,这本书帮你用几块大拼板简单拼了个样子,自己的世界观拼图还需要在多了解世界的基础上逐步拼出来。这版翻译得真好,看不出外语原文的痕迹。
21.她们的演技和城府都是你无法想象的 无删减版本比之前的版本多了关于性的描写 阴茎和乳房等词汇也直接被接纳进来 前十章用来构建人物关系和埋下案件伏笔 从第十章开始抽丝剥茧地隐现真相 枪虾和虾虎鱼(雪穗和桐原)的关系日渐明朗 遗憾的是关于后半段作者的笔锋开始出现倦怠 没有给出很完整明确的指示或者暗示 对于最后整体的真相的揭露也并没有很吃惊 除了娈童之外 其他的因果其实已了然于心
22.我们无法通过听取别人的经验来建立一种原则,本质上,原则只能来自于“痛苦+反思”。
23.值得活着的理由之一
24.金宇澄简直是文坛徐根宝 繁花=上海滩《渴望》+网络文学话本+风土人情博物志+手艺人叙事+土先锋精神 非常好看 读到小毛跟阿宝、沪生重逢那段很感动的 整本书概括起来就是姝华的那封信 “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25.颓废主题直接表现为某种恒定的价值感丧失后,人所呈现出的茫然和无可奈何。动荡的社会,严酷的现实,柔弱病态的人格,颓废的人生场景,所有的抗争,无论是对于现实的虚伪性异己性,还是对生命自身,都显得无可奈何。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抗争和求索,也就缺乏鼓舞人心的力量。爱情给予人的不是心醉神迷的甜美,呈露的是对爱情真实性的质疑审视与剖析。当一切向外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时,少年们很快完成了向内转的过程。渡边在音乐唱片和作为印刷物的书籍中寻找心灵的皈依,以酒精的作用来暂时忘却生存之痛,直子和玲子蛰居于有乌托邦色彩的与世隔绝的疗养院,使自己免受外力的粗暴伤害。当他们从自己假想的理想之境中稍一抬头,便再一次受到了现实粗暴机制的伤害。与社会缺乏起码的交流手段,对社会的抗争直接表现为对现实的拒绝与逃避。
26.杂糅起哲学、两性、政治,充满多角度论证与对存在及本真含义探寻的野心之作。毫无疑问在历史背景下,它会是一本【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小说,对时政热切的评判反馈融合在设定的情节中,人物如傀儡般担任诠释命题的重责,却也不丧失鲜活的个体性。只是过度的上帝眼审视与绝对的操控,使得间夹于故事的议论文字看起来太喧闹了。从文学这一层看,Milan Kundera大概不会是我所喜欢的作家。但我会持有一份尊敬,保留漂浮于【轻与重】、【灵与肉】的乍见之欢。
27.真的要到很久以后,才会明白,每一个选择只要努力过,都是正确的选择。
28.死了的人已经明白并得到解脱,而活着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想通,那些我没能告诉你的,那些你误会了我的,因为不想让你失望,为了让你开心,为了明天你依然愿意陪伴,我选择承担那些不属于我的负担,在我决定卸下这一切的时候,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体谅,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那些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对我来说其实无关紧要,我关心在意的仅仅是明天你能否继续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聊天全心全意关注我爱护我,哪怕我不能成为你的骄傲,也依然能拥有你对我无条件的爱和承诺。
29.借着自暴自弃的劲儿重读加缪,更喜欢这版的翻译。总以各种方式大喊大叫自己的道德选择价值认知,与所有人为伍又为敌,其实世界根本没空理你。反过来看,默尔索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所以这故事根本不是悲剧。不过,在生活里找不到自己,书里一样找不到,还是个不求甚解眼高手低的傻逼loser。
30.十几岁的时候渴慕着小王子,一天之间可以看四十四次日落。是在多久之后才明白,看四十四次日落的小王子,他有多么难过。
31.你从没觉得能来到这世上真好吗?
32.写作是件特别容易露怯的事,因为人们才思有限,在乎的人和事固定,写成小说易流于主题的重复,但是情节终归是变化万千的,人们出自对特定主题的热爱,可以支持一个小说家的创作生涯经久不衰;但是写成散文就很难避免意境的无用重复,比如张嘉佳写女班长之类跟他有过瓜葛的女人,一样的情节描述、一样的遣词造句,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短篇里,再加上叙事本身并不精致细腻,使整部作品有一股很糙的感觉。
33.“有些人我很怀念,但是不想回去了。有些人我很留恋,但是没法回去了。”这本小说,就是让我找个理由哭一场。
34.东野圭吾笔下的石神喜欢出考题的方式——“看起来是几何问题,其实却是函数问题”,这似乎也正是东野圭吾小说的特点——看起来是推理小说,其实却是爱情小说。
35.天才为什么要孤独
36.提到哲学,我第一反应往往是形而上,二元论,辩证法等等名词。尼采和叔本华等名气大的书不是没看过,太枯燥,实在看不下去。拿起这本书时,已经做好了打瞌睡的准备。但先秦思想的介绍让我醉心不已。却对宋明以来的思想成果却嗤之以鼻。我想,我是一个历史退化主义者,上古的黄金时代早在一万年前从我们眼前飞驰而过,一去不回头了。
37.“栗树荫下,我出卖你,你出卖我。”
38.向死而生,度人即度己
39.另一个高度
40.这本小说,曾经很风行,但时代和政治烙印太多,从整个小说的文学价值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不推荐。盛名之下难符,它算其一
41.念及那些如风往事,冷暖自知。也许谁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考问,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42.读《活着》的过程我很平静,除了有庆献血而死的描述让我呼吸急促。在那个年代像福贵式的悲剧小人物多如牛毛,他们愚昧,勤劳,坚强,隐忍,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法喘息,唯有努力活下去才能活下去。福贵的悲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悲哀,谁都无法幸免。第一次读余华,他看似沉重冷静的描述却字字见血。
43.不夸张地讲,这本书包含了爱情的全部答案。阅读本书的好处是重新相信爱情;坏处是意识到即便相信也无济于事。
44.理解、尊重、公平、正义、勇敢,这些文明社会的准则,在美国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如此深刻地普及过。一个人如果能在十来岁读到并且一定程度地理解这本书,可能对他的人生能有相当的益处。用孩子和父亲的眼光带领读者,在本就柔软的普世价值上更添许多温情,几处让我泪目。
45.看透了这么多的人性 作者应该活得挺痛苦的吧
46.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47.亲爱的孩子 如果你感受到的不是爱情 就不要让她感到希望 她是个好女孩儿 你不应当耽误她
48.日式美学的极高之作,又发生在古朴神韵的京都。不知为何感觉和基耶夫洛夫斯基的两生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仅是生世,而是在京都,你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他一直都在这里。只待相见,或者只在梦里出现。
49.『我的胳膊肘拄在窗槛上,好久好久地眺望着这座夜间的城市,城市是黑洞洞的。我觉得从远方不断微微地传来鼓声。眼泪毫无理由地扑簌簌落了下来。』——没有初恋的、最美好的初恋故事。
50.“我思念你,为了同你分手,才来到这高原和父亲的故里。我思念你,就难免纠缠着懊悔和罪恶,这样就无法同你分手,也就不能开始新的人生。”
51."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52.看过某友的文章,提到瓦尔登湖,不觉想起曾经读过的那本原版。当时是晨读英语,在一个有石椅,朝向东湖,周围玉松林立的园子里,陆陆续续,四个多月才读完。从春天一直读到秋天,然后再慢慢忘记,只记得最后一句是there is more day to dawn. The sun is but a morning star.那个瓦尔登湖,抑或东湖,还有一去不回的旧时光和命数。
53.“如果事情发生了,总是有原因的。只有一个失败者才会相信,自己是因为一个魔法而沦落至此。”
54.一定会有很多人厌恶太宰治这种懦弱厌世的气质,没错,生而为人,总是有两面,有的人生来就是思考消极面的,他当然有足够理由不选择生。正如卡夫卡所说,你在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却是真正获救的人。
55.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56.每个人都是孤独地出生,在这世间恍惚几十年并不漫长的日子转眼就远去了,然后再孤独地死去。 生命注定是个悲剧,因为我们从没有融入世界,世界永远是身外之物。如果有幸,能在茫茫人海寻得一个身体与灵魂都与自己万分契合的人,与之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联系,然后一起承受生命中不可逃离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宿命的孤独。可是这般的幸运艰深难得。有的已失去了爱的能力,有的爱的深沉却无处安放,有的死在这爱里……在所有的爱里,孤独有增无减。 生命只是一场幻梦
57.沈从文笔下两重世界泾渭分明,自诩为文明和进步的城市是一种疾病,泥涂里挣扎的贫妇和病儿是病,虎雏里学坏的小兵是病,顾问官里扭曲的贪婪,都市一妇人中扭曲的爱情都是病。而以三三、翠翠和阿黑为首的边城故事是药。也许桃花源是避世的,不能根治顽疾,但以一副凉药,换我们民族心态不再如倨炉火也好
58.历朝各代墨客文章较均;家国天下、缠绵悱恻、狂楚风流、昏聩忠贞风格尽详;然女子文章仅录李清照一人,痛惜。解读未酣畅尽意,但其思量见细密克制,中庸者见其道也,受用心智。不甚类于明清笔记,但若于书家多见极此类书,便感惠于时代,与有荣焉。
59.是影射是寓言也是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