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后的颐和园无疑人也是多的。
金光穿洞这个词我也是这次去北京才知道的。这个词与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连在了一起。
来北京的这些天除了刚刚来的那两天温度比较低外,剩下的时间天天都是大太阳,没有什么大风,白天最高温度有十度上下,所以感觉很舒适。
冬至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只有26°34,当年十七孔桥的建造者精心设计,将南回归线的落日与十七孔桥成垂直状态,因此当夕阳西下时,阳光最大程度的洒满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出现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观。
上面便是金光穿洞的由来。
在媒体的渲染下,知道需要在下午四点前到达最佳观景地点。
从天坛出来一直饿着肚子没吃饭,想着先到颐和园附近找吃的,毕竟地铁还要一个小时左右才可以到。
在天坛的时候太阳并没如期而至,而是躲在云层后面偶尔露一下害羞的脸。
总想着估计一会太阳就出来了的念头,到了颐和园说不定就出来了。人啊,有时候总是有一股执念在左右自己。
从颐和园地铁站出来后先找了一家清真饭店吃饭,目所能及的地方只有这一家了,先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再说。
歪打正着,别说,这家清真饭店的食物味道不错,也可能是跟肚子饿有关系,什么最好吃?肚子饿最好吃!
吃完饭抹了抹嘴巴,伸了伸懒腰,酒足饭饱继续出发。
去的路上无意间发现同仁堂的店,外面挂着好多名医的介绍,好像这些人在里面坐诊,外面有一些游客在一边看一边交头接耳:你要不要去看看?仿佛如同在菜市场挑菜一般。
有了景山公园和天坛公园的微信购票经验,果断微信购票,节省时间,因为时间已经三点有余了。
进去第一道门,都是皇家园林,这些天参观了这么多的北京景点,大同小异,好像有点审美疲劳了,不过有一尊貔貅显得很威严,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威风凛凛。
在往里面就别有一番景致了。昆明湖水早已结冰,有三几个个人站在冰面上工作,远处还有几个人拖着东西在冰面上行走,在白色冰面的倒影下显得很特别的懒散。这样的事在南方是看不到的。
颐和园前称清漪园,最初为乾隆为其母亲所建,后背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作为消夏游乐地,改称颐和园,后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并抢劫一空。
跟圆明园一样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
北京天黑的早,为什么要四点前到就是这个道理,四点多太阳就下山了,五点左右天就全黑了。
时间有限,我匆匆穿过有点拥挤的人潮经过长廊,来到万寿山下的佛香阁,从这里往下眺望整个昆明湖的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这个时候,太阳也刷脸出来了,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我希望它能全部露出来呀!我的金光穿洞!
下山途中太阳已经又悄悄的藏起来了,有点郁闷,估计今天够呛了。还是既来之则安之吧!
到十七孔桥附近已经看到很多扛着长枪短炮的人陆陆续续撤离了,一边呼伴:走吧,今天这样子太阳是不可能出来了。
都是在十七孔桥上还是人头攒动的,我找了一个角度将它拍了下来,没有金光穿洞我还是要拍你。
十七孔桥连接着湖中间的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龙王庙。在岛上晃悠了一下,这个时候落日的余晖还是很美的,晚霞引得游客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一顿乱拍起来。很快颐和园便被黑暗笼罩起来,风刮起昆明湖的冷风,
一阵哆嗦,路旁昏暗的灯光提示我应该要离园了,这个时候才发现游客已经走的七七八八了。
沿着昆明湖岸边一直往北走,人越来越少,游客基本不会往这里走,才发现这里的景观也好看,金色芦苇,婀娜多姿的杨柳枝随风摇曳着。
前面有一对恩爱的老年人,手拉着手,在这样的时空下,我心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