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收藏",浊某肯定是没资格的。先不说孑然一身而未曾有过一件藏品,就性格而言也属于小气、刻薄之类。让浊某花成千上万块去买个不能吃不能用的艺术品,是万万使不得的。
然而作为一名“闲人”,内心总是话多,不自觉地想要嘟囔两句“收藏”的话题。圭臬肯定是不能了,戏论以助娱乐还是可以的。
记忆里有关收藏听过的嘉言,有马未都先生的一句,“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过客”。
言下之意,哪怕是“收藏”,我们也并不能真正拥有一件“藏品”,随着时代的流迁,一代代人会消亡,而藏品也会在一代代人手中流传。我以为,此言有岁月之宽博。
然而自古有言“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实里更多的是种种有关“收藏”与“暴富”的谣言与神话。人们如同过江之鲫一般进入收藏的潮流之中。得意的少,失意的多。与此我有一点自己些微的见解。
我想收藏的价值在于纪念的意义。路边随便一块砂石就有上亿年的历史,可见过有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收藏起来吗?因为砂石没有纪念意义的缘故。
拥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能激发人向上的事物。比如大气磅礴的书法,比如精雕细琢的玉器。因为人们见到它们都会欢然,进而恬淡少争。
如此说来,一件藏品,最不应当的就是用金钱的价值去衡量。那样就成为了一种买卖,和世间人们为了过活而贩卖大米、鞋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了,如果真达到了此种境界,收藏也就成了一种“无谓的操劳”。只要世间美好的事物存在,自己就能因此欢然,自不必在乎美好的事物是否归我所有,又何须种种幸苦去“收藏”呢?可惜此种境界浊某是拍马也及不上。
退一步来说,“收藏”演变成了“收藏与投资”。因为我们想要得到,所以事物有了价值,可以用金钱去衡量。
这样渐渐然衍生出了鱼龙混杂的收藏品贸易圈。在这其中有纯粹喜爱藏品的良人,也有只是为了赚钱的商户,更多的则是喜爱与赚钱兼而有之。
如果收藏大部分是因为纯粹的热爱,那么他便不会过于浮躁,而是身心都乐在其中。通过“收藏”而去“谋利”的心反而不重,这样反而会显得更明智,更容易从收藏的投资中获益。
如果收藏大部分是因为想要“赚钱”。此时的“收藏”就渐渐弥漫上了浮躁的气息。一件藏品动辄千万上亿的成交价太惹人眼红,进而促进了通过“捡漏”而“一夜暴富”的赌徒心态膨胀。
二手市场上五块钱买个碗,隔天一千万卖出去。这样的故事虽然不切实际,可它足够诱人。
也正是因为想要一夜暴富的人太多,竟然让骗子们利用,催生出了一个产业。
先是故意认定别人的藏品是千百万的宝贝(实际上一文不值),进而提出要帮人拍卖赚钱。想一夜暴富的人听了自然心花怒放,由此就着了骗子的道。骗子们借口鉴定费、拍卖费之类的问受害者要钱,钱收到了,所谓的“拍卖”自然而然就没了下文。
如此的“收藏”,已经全然与“美好”、“风雅”无关。
再一次引用马未都先生的一句话,“在藏品面前,我们都是过客”。言下之意,要恬淡从容。
我觉得要让“收藏”回归“收藏”本身,回归到对美好、向上事物纯粹真挚的欢然之中,如此才能算作不辜负收藏者的一生。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自以为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