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在新浪新闻上看到了一条可怕的消息:一女童被父亲砍多刀。
新闻中说:“6月22日,重庆綦江,一名6岁女童被亲生父亲砍伤,肩膀背部共有19处刀伤,小腿、左大腿前后、左足多处骨折,伤口极其惨烈。女童母亲阻止时身中2刀。女童舅舅回忆:孩子父亲就像中邪一样,拉都拉不住。”
又是一起让人从心底觉得发寒的事故,而这段时间里,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28号又出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是来自美国的——“因偷吃父亲节蛋糕,美国五岁男孩遭生父殴打致死”……
屡见不鲜的家庭冲突新闻不仅让我们开始思考,不论中外,家长们到底怎么了?
杀死自己的孩子,他们真的不心痛吗?
自己亲生儿子的分量,居然还比不过一个蛋糕?
点开这两条新闻之后看到相关链接,第一条消息就是“女童疑被关笼中遭虐待,其父声称是谣言”。
下一条内容就是:“家长疑虐打孩子用胶带毛巾塞嘴,警方正核查”。
但是哪怕是在家暴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还是会有人打出“老祖宗”的旗号,说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体罚,家长们居然清一色的为老师叫好,觉得老师打得对。但是对于孩子们可能会受到的心理创伤,身体上受到的折磨,家长们却视而不见,只字不提。
但是在今天,在我们看到这么多“家暴”新闻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冷静的说出:“棍棒下面出孝子”,这句话吗?
我觉得不能。
(二)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整体氛围都不好,老师习惯性体罚学生。
学生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之后更不敢和家长说,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是告诉家长,家长也都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还会再打一次孩子。
你以为受到体罚的都是世人眼中的“坏孩子”吗?
并不是,很多孩子只是因为上课回答错了一个问题,就被体罚一节课。
有一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我们班的课是数学。
当时老远看到班主任那张铁青的脸,我们就觉得大事不妙。
我们班主任的家庭不是很顺利。
那段时间她经常和丈夫吵架,又在为自己的职称发愁,很多时候她会选择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将气撒在我们身上。
究竟是怎么个“合情合理”法呢?
那天走进教室之后,她开始抽取每个人的公式背诵情况。
抽到我同桌的时候,我同桌先是愣了一下,没能答上来。
我看她拿着教鞭在我们附近晃悠,然后突然拿教鞭抽了一下我同桌的手,又问了我同桌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同桌记得,迅速回答出来了。
她让我同桌坐下,然后将目光转向了我。
我还记得那天她问我的问题是多边形求边公式。
我当时脑子一热,直接就说出来了,但是我记错了,我当时说的是多边形求角度的公式。
我甚至都没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突然就看到她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抽了两下我的手,说道:“蹲下”。
那个时候的“蹲”,是很讲究的。
不是让你直接蹲下,而是半蹲,就是仿佛有一个虚幻的椅子在你屁股底下的那种感觉。
通常情况下,我们坚持不了十分钟腿就开始打颤。
她站在上面看着我们,笑着讲题,偶尔厉声喊一句“蹲好!”。
只要经历过这个,每次下课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的腿要废了。
这样惨痛的经历,我们熬了整整三年……
(三)
不管对于老师,亦或者是家长,“体罚”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常用手段。
我的母亲曾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现在就像是正在长成的小树,我们就像是园丁,遇到那些长歪的枝桠,我们就得给你剪掉。”
初听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觉得这句话里甚至蕴含着浓浓的母爱,但是现在细细回想,只觉得细思极恐。
真正良好的树木,应该是像森林里的植物那样,无拘无束,吸收了足够的光照和养分,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而不是被束缚在树坑里,变成被修剪成一模一样的木柱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明白。亦或是明白了,但出于自己想要控制孩子的心理,还是做着和往常一样的事。
父母觉得自己这样是爱孩子的体现。
但其实这样的方式,就像是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中所表述的:溺爱=过度地阻碍。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是书中表达出父母常见的一个逻辑。
我之所以会伤害你,让你不快乐,甚至恨我,是因为我爱你。
早先时候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文章,类似于:“孩子,妈妈现在打你是为了你好”。
这似乎是作者在表达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有些头疼。
难道所谓的“爱”,就像是《还珠格格》里尔康发疯的时候表达的那样吗?
“爱是痛苦!”
“爱是负担!”
“我不要爱!”
书中对于上面逻辑有一个深层的解释,就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从一些父母以及老师的行为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样的逻辑:就算是孩子被打死了,父亲也能满脸愧疚的说道:“我就是太爱她了,觉得她不听话,才失手打死她的……”
如果这也是爱的话,那爱实在是太可怕了,它的定义完全可以转化为“美化的暴力”。
书中也为我们做出了确切的解答: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没有以暴力形式展现的爱,那只是单纯的暴力而已,对于新闻中出现的暴力情形,我们不能再麻醉自己说父亲只是因为太爱女儿而失手打死了孩子。
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暴力,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送到法院进行审判,同时也要告诉大家这种行为值得警惕。
(四)
这么多年来,“爱”成为了多少谎言的代名词?
有的人将控制叫做“爱”。
有的人将暴力当做“爱”。
有的人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头上,也将它当作“爱”。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有一个词格外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溺爱”。
什么是溺爱呢?
“溺爱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举了一个在当年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例子:就是当年杨丽娟追求刘德华的事件。
并且对于这种模式,书中很准确的描述了它的模式:溺爱中的长大的孩子成为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为什么“溺爱”造成的后果会如此惨重?
为什么父母会“溺爱”孩子?
小时候我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爱好,我喜欢洗碗。
那个时候我只是单纯的觉得洗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你用洗洁精把碗给洗干净,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但是我的爸妈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洗碗是艰苦又累的活,因为爱我,他们绝对不让我洗碗。
后来每次过年吃完年夜饭的时候,看到我婶婶洗碗我就会凑过去。
那个时候我婶会准备两盆清水,我婶洗碗,我和我哥负责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涮。
我和我哥两个小孩真的是相当开心,觉得这个过程真的是既喜悦又奇妙。
从这个小事中我想说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渴望自我探索的过程。
而父母的“溺爱”,大部分的时候就是不经意的用自己的行动打断了这个过程,之后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一次两次还好,但要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内心势必会变得很愤怒。
孩子探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外界接触,完成自己要做的一系列事情,最终会变成自我一部分的整合。
书中说道:“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但是很多的时候父母的“溺爱”剥夺了这个过程,让孩子没有发展的空间,长久下来孩子势必会愤怒。
而那些悲剧的产生,很大部分都是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孩子对于父母爆发愤怒的体现。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在家暴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大部分家长首先都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很多青年人都已经三十岁了,自己的生活还被父母牢牢的掌控,甚至不敢对父母说半个“不”字,在父母的掌控下过着毫无想法,毫无意义的人生。
而大部分父母的本质还是尚未长大的孩子,看不见孩子,稀里糊涂的把孩子给生了出来,有的不但不对孩子负责,甚至还把孩子当作“奴隶”,随意进行打骂……
这些新闻需要让我们反思的是,孩子的无辜的,对于孩子的出生以及成长我们都要慎重。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力量抚养孩子,至少不要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如此辛苦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