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王阳明《传习录》,毕竟是圣贤大儒,和弟子们探讨格物致良知,还真有点《论语》的意思。早些年,还曾认真读过曾国藩家书,书里零零碎碎的告诉子侄家庭琐事,风格和《传习录》实在不同。
前者,类似隔壁条件好悟性高却还很努力的别人家的“怪”孩子,后者,却妥妥是一个天赋平平高考复读了几次老实巴交的“乖”宝宝;前者,龙场悟道,独创心学,儒学自成一派,配享孔庙,后者,殚精竭虑,谨小慎微,巅峰急流勇退,谥号文正;前者,探讨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心灵教主指挥众生,后者,咬牙坚韧,刻板严肃,家书里时不时就灌你一口老鸡汤。
王阳明和曾国藩,先天差距迥异,后天努力方向也有所不同,但却都是乱世豪杰,并最终在史书上并列,妥妥算走向人生巅峰,我再想,但这到底要靠什么呢?
1 阶层局限不是你不努力成长的理由
有一个基本论点需要明确,就是稳定社会的前提就是稳定的社会阶层,而稳定的社会阶层就意味着每个阶层都有难以逾越的天花板,而所处阶层所带来的附加值,在大尺度上对个人成功是有巨大影响的。
于是,我们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或者说“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能和你在一起喝咖啡”,于是,我们发现清北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越来越少,并很大占比在初高中就出过国,视野大,家庭条件也不错。
但,上述结论其实只有统计意义,对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可能性其实根本不易界定。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看看这段正经史书的记载,什么“娠十四月而生”、“梦神人自云中送儿”,“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出生就自带光环啊,关键人家水平也不差,“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德智体美好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再看这位: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农。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史书上两行就结束了。。。家世农,就是一直以来都是务农的,他父亲“以孝闻”,貌似评价还不错,但前面那位爷,王阳明的爹,王华,可是状元啊,曾作为皇帝的日讲官,还参与编辑过《大明会典》。
人比人气死人啊!
放在现在,就好比隔壁学习优秀、长的乖巧可爱的小王都去过好几个国家了,可晒得黝黑的小曾还在农村陪父亲干农活,作业也不会做,他爸也只能象征性的签个字。当然,严格来说,曾国藩还不至于是贫下中农,好歹是小地主,但和王阳明这种妥妥高富帅来说,穷屌丝是也是妥妥的标签。
史书如果只看到头尾,掐去中间,结合上面说的阶级论,天花板论、咖啡论,似乎很难想象在曾国藩最后的盖棺定论时,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穷屌丝“逆袭”高富帅了,可见,少年,无论阶层固化也好,个人天花板局限也罢,对于你自己而言,前路漫漫,机会并不是没有。
2 勿忘初心,知行合一,没激情,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才是决定最终能走多远的关键所在。无论你是高富帅还是穷屌丝,起点可能不同、加速度也存在差异,但只要内心深处有追求理想的勇气,至少,这轨道就对了。
作为读书人,王阳明和曾国藩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呢?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已。而这份初心说出来容易,做起来挺难。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王阳明得罪的是后来被千刀万剐的大太监刘瑾,严格来说,他也就是说了句公道话,但后果明显挺严重...廷杖,即打屁股,谪贵州龙场驿丞就不多说了,不知道现在在城市呆惯了的去偏远乡村感受一下?在明朝,这种感受,王阳明很有发言权。
咸丰初,广西兵事起,诏群臣言得失。...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
相比王阳明,曾国藩就似乎更吊,直接就开“喷”,且是直指皇帝爷,直接效果是: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切指帝躬啊,各位,这种情景有没有点海瑞上书嘉靖爷的意思?要知道,海瑞是棺材都准备好了的。
二位爷被整的伊始,都是王朝更新换代时期,但不巧的是,无论是正德元年、还是咸丰初年,都不是啥和谐盛世,前者是遇到明武宗这个活宝,后者是洪杨之乱前期以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滥觞。
曾国藩在后来的家书里反思过这种“过激”行为,王阳明倒似乎看的很淡,《传习录》中没怎么和弟子说。但看看二者后来的作为,就不难理解,当渐成一代宗师的王阳明为了尽快平定叛乱,各种折衷权衡,委屈求全,当老臣谋国的曾国藩屡败屡战,咬牙坚韧,当初那个看不惯朝政黑暗的王阳明和曾国藩何曾变过?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有担当方能挑大梁。
3 牛逼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既定事实的误区,即便这些人怎么讲述他曾经失败挫折,作为吃瓜群众却往往自动规避牛人在成长路上最为常态的失败与坎坷,牛逼是个渐进的过程,结果其实无法预知,但过程把控就尤为重要。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前,还是收拾几个小罗罗练练手的。
十一年八月擢(7)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曾国藩即便知道绿营腐败不堪重用,就一来就知道怎么练兵了?还真实一学一练,现学现卖。
取明戚继光遗法,募农民朴实壮健者,朝夕训练之。将领率用诸生,统众数不逾五百,号“湘勇”。
并且,还要突出强调是,即便如此,一脚泥,一裤水的霉运该来还是要来。
贼自江西上窜,再陷九江、安庆。忠源战殁庐州,吴文容督师黄州亦败死。汉阳失,武昌戒严,贼复乘势扰湖南。国藩锐欲讨贼,率水陆军东下。舟师初出湖,大风,损数十艘。陆师至岳州,前队溃退,引还长沙。贼陷湘潭,邀击靖港,又败,国藩愤投水,幕下士章寿麟掖起之,得不死。而同时塔齐布大破贼湘潭,国藩营长沙高峰寺,重整军实,人人揶揄之。
即便说王阳明有点顿悟的意味,但“心学”体系的完整建立,明显有个辩证分析、最后专精一路的过程。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
曾国藩就更明显一点,在他的家书中,不时会自我反思总结,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自身修为,都有慢慢的一个过程。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
注意,不要集中在后来从未间断上,痛戒无恒之弊之前,曾国藩还是如你一样,晚上不睡觉,就刷朋友圈,买书堆成山,看书呵呵呵。
so,成长就应该是一个慢慢修正、反馈迭加的过程,哪有什么“快速”、“高效”的技巧?
4 成大事,其实是七分运气加三分努力
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如果把尺度加大,成就一番伟业,和时代背景、运气机变实在关系巨大,天道酬勤,但天道往往随机,努力只不过是能有效把控的其中一个因素罢了,更何况还有诸多不可控因素。你看看老曾怎么说的: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鼓吹人人皆能成功的,基本就是典型的毒鸡汤,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低头努力时也要抬头看看战略方针,每个人都是首富,你为马云、健林考虑过么?
最后这一点和开篇第一条其实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有了这条适当泼冷水的原则,这篇是干货而非鸡汤就完整了。
以上几条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屌丝不必总想着逆袭,绝望也不必跳水,但愿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开心的成长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