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出现了障碍,我们往往会想到要组织一条完整的面质性—我信息去沟通,但事实上面质技巧并非此是唯一的选择。回顾一下影响我们接纳线上下浮动的因素一共有三个方面,自我,环境和他人,所以遇到让我们不高兴的事情,除了面质来改变他人以外,还可以尝试调整自我或者调整环境,而且相对而言,调整环境是最省力的办法。
在那些让我们头疼的事情中,有没有可以直接通过环境调整来解决的,而不用让孩子或者家人为此做出改变?比如我们可以搬离给孩子造成危险的物品……
有时候,我们只是执着于让人改变,而不是跳出对立,让物为人服务。环境调整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不仅是遇到问题时,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也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可以做到预防,正所谓防患于未然。
通过调整环境可以满足需求,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改善环境还能够预防冲突,能够增进关系。
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环境是生活的物理空间以及其间的物品。但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家庭环境除了物理空间,还有心理空间。我们的家庭氛围、关系状态、养育模式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他们的环境。
最开始我学调整环境时,觉得环境就是家里的设施,或者类似学校操场,室内室外这样的大环境,其实这是环境中的硬件的部分,实际上环境也包含软件,比如父母自身,父母是孩子的环境,这个观点在我第一次在一位讲师朋友那里听到时,感到醍醐灌顶。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给孩子怎样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但最重要的难道不是父母本身的状态吗?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有这样的矛盾现象,孩子因为打了其他小朋友,被父母揍了一顿,因为父母想教育孩子要友善的对待他人,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发脾气,父母,用更大的气势压制住孩子,因为父母想让孩子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发脾气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父母想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于是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这也是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可就是做不到的原因,孩子更愿意相信他所看到的,而不是他所听到的。
父母一直用暴力对待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用非暴力的方法对待他人?父母没有处理情绪的能力,孩子又怎能学会?父母担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到底是父母缺乏抗挫折能力,还是孩子缺乏抗挫折能力?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先要成为怎样的人?就像《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所说的那样,父母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孩子们注定会耳濡目染,习得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问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环境是什么,那一定是父母本身,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人本主义有个核心的信念,相信只要在安全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向光生长的意愿和能力。而在家庭里,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努力,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有勇气而且有机会向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