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社工的帮扶,老人们还是觉得孤单,谁的错?有的时候,我真的是搞不明白,一线社工为什么逢节假日就去慰问帮扶困难户,而且写出来的宣传稿件每次也差不多,估计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指标吧。
我们言归正传,这里以看望老人为例,确实老人很困难,需要帮扶,尤其是需要社工帮扶。但是怎么帮扶?可能大部分社工觉得老人们不图钱、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陪伴在身边,但是天不遂老人愿,孩子们都忙着挣钱,老人们孤单了,于是得出结论老人需要陪伴。
既然客观现实已经铸就,那么调动老人们不孤单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王道,项目最多能几年,总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一旦老人们喜欢折腾的情绪起来了,他们受益终身。如何调动老人们的情绪呢?“数据化式”调查尤为重要,紧紧围绕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核心家庭关系”“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关系”“街坊邻居关系”“家庭收入来源”“兴趣爱好”“远房亲戚关系”“亲家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十几个方面。
从这些充分挖掘老人们的身边资源以及优势,社工想法设法地帮助老人们建立“晚年幸福网络支持”。比方说:这个老人是单身,另外一个老人也是单身,社工做的不是去陪伴和聊天,而是撮合两个老人黄昏恋!还比方说:两个独生子女结婚了,双方的父母都孤单,社工就应该撮合双方的父母搬到一块住,进行联盟式的养老。
再举个脑洞大开的例子,有比方说这个老人十分痛恨自己的孩子不孝顺不来看望自己,那么社工经过调查核实后,就应该主动劝老人走法律程序,对自己的孩子提起诉讼。虽然这样做,社工在伦理道德上被黑锅,但是助推老人获得新知和新生,同时打响社工的招牌,不是更有意义的一种方法嘛?
——行思者吕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