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大名谁不知道,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的边塞诗要比高适、岑参来得早,可以说他才是边塞诗的先驱。
王昌龄的青春岁月活得热血沸腾。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下山客游山西、陕西一带。后来跑到长安混,没混出结果,27岁干脆就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关,走上边塞之路。边塞诗主要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他也开始回归求仕之途。29岁考中了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也许是觉得这官太小了,36岁他又参加考试。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学霸,这一考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冠绝群芳,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又迁任江宁丞。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而且40岁之后的官场之路都是一贬再贬。
虽然王昌龄官场失意,可他却有一个华丽丽的朋友圈。李白、高适、岑参、王之焕等诗坛巨无霸都与他交友深厚。连孟浩然都是因为与他见面甚欢,吃海鲜不忌口,引发毒疮发作而死。这让王昌龄好伤心,一顿饭失去了一位好友。路上在巴陵却结识了正去往夜郎流放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王昌龄还作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给他写了著名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失孟交李,好基友不断篇。
挚友众多,却抵不过一个小人。安史之乱发生后,59岁的王昌龄辗转返回老家。途经毫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越是无才无能的小人就越是妒忌他人的才华,王昌龄一介才子就这样被害。不过这个奸侫小人很快也被收拾了。因为他按兵不动,不肯救援正在解宋州之围的张镐,致使宋州陷落。张稿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他,临刑时他还扮可怜,说自己有老母亲需要养,求饶一命。张稿马上回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对这种孙子就是不能手软!
王昌龄在七言绝句上与李白齐名,成就很大,非常有名气,以“七绝圣手”成为名家。来看看这三首七绝,记住这五句,你就算搞掂了王昌龄!
一、边塞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还是那照耀过秦朝时的明月,还是那汉朝以来就有的边关,守边御敌由来已久,只是那戍边的征人一直未还。秦汉以来的边战从来没有间断过,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献身疆土,至死未归。
若是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那些匈奴骑兵还敢得瑟吗?准吓得他们不敢再翻过阴山来侵扰。这句很豪迈,有挡不住的民族自豪感是。可是同时,又似有一种讽刺。毕竟李广是汉朝时代的人,那么今天的将领谁有这本事?
全诗气势激昂振奋,豪气冲天,充满自信。王昌龄奔赴西域时还很年轻,加上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实力雄厚的唐朝与外域的战争基本上都打胜仗,所以诗人激情洋溢,气势磅礴,语言明快,表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这首《出塞》也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闺怨诗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闺怨》
富贵人家的年轻少妇正值青春年华,无忧无虑,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打扮得美美的登上自家高楼。这里的“翠楼”即青楼,别想多了,古代显贵人家的楼多用青色,也由此可见该女子家境富裕。不过连登楼看风景都值得一番精心打扮,可见古代有钱家小姐出门有限。
本来心情好好的,想要远眺下春日的景色,忽见那陌上的杨柳新绿,勾起了联想,感觉整个人就不好了。杨柳既有离别之意,让她想到了与丈夫的折柳送别; 又有春色之味,她突然意识到青春短暂,自己只能虚度,不免后起悔来,想当初何必非要老公从军边塞以求建功封侯呢?
盛唐之时,国力强大,所以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是一条“觅封候”的重要途径。当时追求“觅封候”的社会风气就跟现在有些女人把老公赶出去多挣钱一样。《闺怨》写的就是这么一个“作”女。又要人家有出息,又要人家多陪你,此事两难全好不好。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三、送别诗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兄,你回到洛阳后,如果那边的亲友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初心不改,仍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未受世情的玷污。
王昌龄被谪官出任江宁(今南京)县丞,他的朋友辛渐从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就陪辛渐从江宁到润州,第二天在江边送别故人。此诗就作于此时此地。
江南的烟雨天气,寒意弥漫。肃瑟的秋凉更添离情。一想到朋友的身影一会就会隐没在楚山之外,就能回到洛阳与亲友相聚,而自己还留在吴地,就像远处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好不孤单。
一般人让人带话给亲友,不都是报个平安、说自己挺好的吗?可是王昌龄却用玉壶表明心迹,告诉亲人,自己虽然遭贬谪,但是操守并没有改变,我的信念还是那么冰清玉洁,没有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他非常重视境界的表现,在《诗格》里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度,内涵丰富,气势旷达。《围炉诗话》评价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的人生不是时人眼中的成功标配,但是,他想做什么就去做,还把一件事做得特别拿手,并做出了优异成绩。虽然这些没有给他带来高官厚禄,然而他在精神上面的富足和创造出的价值却非一般人可比,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