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濛因为一双袜子哭。我吓唬她,不去送她上学了。这种情况时常发生。时常就会很困惑,母亲到底该是什么样的角色?慈爱的包容的还是严格的?严格和宽容的度在哪?经常徘徊在选择中挣扎、矛盾、窃喜或自责。
社会上现在流行“家长教育”,主张家长要学会如何去和孩子交流,要拨开层层障眼法看懂得孩子的“真实需要”。我甚至有时都跃跃欲试,自诩学了几天心理学,就想要分享,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就连介绍沙盘游戏时,我们都会说孩子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所以我们借助沙盘、借助游戏来与孩子沟通,来与无意识交流。很多时候,是成人想复杂了。孩子的表达是直接的。越小的孩子表达越直接,不因为事情起因大小,哭就是哭,笑就是笑。这只是孩子当下的情绪,他需要释放,释放完了就完了。是成人需要给这个事件命名,给这事件赋予一个因果关系。
话说回来,大人的表达才是需要伪装和障眼法的。我们很多时候,语言表达和情绪表达都要绕弯子,因为这是社会需要。孩子是极其精明的,他会“偷偷”学习使用伪装和障眼法,一般这些“伎俩”与孩子身边的大人,尤其是最亲密的照料者,如出一辙。因为他要用这种方式换得抚养人的认同和满意。只有这样,他才能安稳得生存下去,并获得自己想要的。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孩子越来越像你(或者他的抚养人)。就连不说话的时候的神情都像。孩子的社会学习和“自我认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家庭就是孩子最初始的“社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新“伎俩”,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社会回馈的“果实”。
为什么是“很多人”?因为有一部分成人不是这样的呗。大人和成人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大人,是体型长大了的人,但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孩子,需要确认自己的存在,需要社会的认同。终其一生,都在做“自我同一性”确认。成人,就是成年人,是个内心成熟的人,他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角色,知道在这个社会上的分量,不管如日中天还是落魄潦倒,他都知道知己是谁的人。当然千万不要把这个“大人”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中的大人相混淆。时代变了,大人,已不是当年的意思。
那既然,内在仍然是个小孩子怎么办?其实养孩子,就是养自己的内在小孩。
早上,在读河合隼雄的《心理治疗之路》,河合隼雄说日本是一个母性的社会,有很多心理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其实是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话题。我开始想,中国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社会呢?读《全球通史》,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游牧→定居耕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面的还没看。现在是个什么社会?脑的社会?思想的社会?)上学的时候,学马克思主义,最熟的一句话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实可以改成“生产力决定社会结构”。在最早的游牧时代,女性以采集为业,而男性则负责外出狩猎和防御。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收成更多、更稳定,而狩猎而来的只能算是打牙祭的野味,不能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大母神”,几乎在全球的每种文化的早起都有着丰富的形象流存下来。那是一个崇拜和尊重母性的时期,但是人是平等而和谐的。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定居下来,男人的作用开始显现,社会也开始跟着发生变革,国家、社会制度的建立都象征着“男权”的建立,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便不再平等。这种对立不再是男人和女人的对立,而是“形式上”劳动与不劳动的对立。而今这个社会呢?男女平等吗?细想来,平等又不平等。平等在哪呢?男人与女人开始趋于“同质化”,男女不再有太大的差别,所有的行业都不乏女性的身影,用那句话“妇女也能撑起半边天”。反过来说,没有女人可以,没有男人也不是不可以。若说不平等在哪呢?女人多了一个任务,就是生小崽,生完以后呢?当然,母乳可以用奶粉替代,妈妈的怀抱可以用老人或保姆来充当。产后三个月,满血复活,重新上岗。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还是“男权”的社会,认为女人你就该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女人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时很多人不同意了,新时代好男人太多了,男人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所以,男人和女人再一次“同质化”。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有区别吗?很多家庭的爸妈其实没太大差别,同上班同家务同吼娃。女人通过经济独立拿回了自己的地位。也有视孩子为“财产”以获得或巩固自己的地位的。可,这就是我的困惑。爸爸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该是怎样的妈妈?表面上,我们是在养孩子,实际上,我们是以怎样的姿态来养育我们的内在小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父性”和“母性”精神的精炼。一个人既需要“自强不息”的父性的力量,也需要“厚德载物”的母性涵容。细想来,对于我们的孩子,家庭和社会缺失的到底是“父性”还是“母性”?对于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发展了自己的父性还是母性?成年,代表着两性的结合。通过这种外在的结合,我们有了一个新生命,我们用两性的力量去呵护这个新生命的成长。这个哺育的过程,便是一个整合父性和母性的过程。养育的艰辛,便是内在挣扎、对立、抗争、妥协、最后达成协作整合的一个写照。外在的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的一种投射和呈现罢了。所以,按照荣格的观点,人自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拥抱你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过程。人到中年,孩子长大成人,我们的内在小孩也“长大成人”,我们开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整合了父性和母性力量,阴阳和合的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因为存在而存在。而不是因为认同而存在。遗憾的是,很多人行将就木也没有经历内在的“成人”。
为什么有这番言论,因为写的就是我的心灵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