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三次看了,到现在为止,还想要看第四遍呢。究竟怎样的电影呢?会有此般魔力,竟是这样的深深吸引着我。
这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彻头彻尾的热血与激动,就连黄晓明的出场,我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也许,是被那个时代的人们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质朴,所打动的吧……看完之后,当即就下定决心带藤藤来看这个与他那颗朦胧的少年心所向往的清华大学——有关的电影。
而第二次,大概也就是带着藤藤的缘故吧,就显得有些焦急,盼望它能出现藤能看懂和喜欢的情节。所以,这电影虽是从头到尾循序渐进的完整播放,但那时,在我心里它一直都是快进的。从影院出来的时候竟有些后悔,后悔看这第二遍。但是又不知怎的居然萌生了看第三遍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这么快就实现了,中间间隔好像不到一天的时间。
可这第三遍看,还真又看出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四胞胎的出生地点是第九人民医院,而当时的第二个故事中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就是在第九人民医院里工作的。这样的设定必有导演的深意在其中吧。我且做大胆设想:生命往复轮回,而故事也如此这般,前世因后世果,很多的纠缠也是要在此间做个算是完满的了结。每一个故事里都出现了真实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影片。而在1923年时清华大学的梅校长对怎样方为真实阐述时,分别在不同空间不同时代的四个主角,却因同一段话串联到一起,让我更加觉得这是导演贯穿始末的中心。
虽然清华的校训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讲得许是投身社会投身国家的一种坦荡的君子之为。但我觉得作者给的方向更大,无论你是身处平凡还是居身伟大,都当有一种从心底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
当然,我觉得最打动我的,还是影片中米雪扮演的沈光耀的母亲。虽然她在影片中出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她同儿子的一段对话,却是那样深的触动了我。
爱子深情全都化在了她温柔恳切的叮咛之中,“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不知为何,是不是因为米雪是用粤语说的这段话?我总觉得更加的动情,更加的具有感染力。粤语中好像鲜少听到降调,尽管如此有力的一段对白,但因为米雪是用粤语说的,却在辗转中又平和低回,仿佛语调中也有配合背景音乐的节奏感。所以三次开口,三次相同的话语,但每一次都能戳中我的泪点。她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平时与藤藤的交流。虽然我也特别希望藤藤和蓬蓬能够一生开心快乐,但在面临某些抉择的时候,我总是倾向于用技巧和方法来干涉,希望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成功,而不仅仅是体验。其实我是有些迷惑和疑惑的。因为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对的、好的、能够让他受益终生的,而且我也希望他能将自己铸造成器,在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对于“我们是想你,体会人生的乐趣”我该如何去理解呢。这句话真的是对我触动挺大的,触动的背后就是如此般,对教育的思考。
我想也许是源于这样平静平和的教育,沈光耀才拥有一颗悲悯世人,义无反顾的心吧。无所顾忌、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些不仅仅源于吴岭澜的引导,更是源于家族给予他的“淡定、从容与包容”的家庭环境。突然忍不住无限深思,我该给藤藤的、蓬蓬的,又应是怎样的教育呢?探寻答案的路,也是自我改变、蜕变和成长的一条路。我想,好的电影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没有答案,又或者是需要你去寻找适合你自己的答案吧。
光耀牺牲之后,大林小林送来了他的遗物----画本,心下对这种写生画、这样随手记录的方式顿生好感,光耀把自己在昆明看到的、遇到的、美好的、悲伤的、都记录在了这个本子,当娘拿着儿子的这个本子,抚摸着儿子的所见所闻,就像在与之对话一般。图画的传递,满是灵动,更有韵味,更有无限的想象。抚触那个时代,抚触那个时代的英雄。我又不禁思索起来——
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又应该面对怎样真实的自己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想出,也许等到想出之后,就可以做到无问西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