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会‘提问’,或者说越来越不会提出一个‘好’问题,很多同学整天冥思苦想着怎么提高自己,看了N多的文章、帖子,每一篇感觉都是干货满满,连忙点赞…时间过去了,人家在不断进步,而你,还是每天在看各种‘干货’,还自我感觉良好,每天过得还算不错。然而,实际生活中,你连提出一个建设性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具备…
01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好问题?
作家斯图亚特·费尔斯坦在他的《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一书中这样说道:“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看完作者这样定义一个好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这是世界上1%的人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每个人都是各领域的“大家”了。确实,这话没错。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面的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好问题是能够用来启发的、可以讨论的、接近于现实的等等,对不起,即使是这样的标准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依然寥寥无几。
02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提不出这样的好问题?
1.如果你回忆一下你的童年,印象最深刻之一的就是:你总是会向大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会下雨?我是怎么来的?当是,当我们在长大成人懂事的过程中,我们就逐渐得地变得“沉默不语”了。
你可能不认同,但是你提出的绝大多数人问题都是在问这道题怎么做?除了学习问题以外,其他的你几乎不会问了,因为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么一种观念:那些问题本来就是存在的,没有为什么,如果非要去问为什么的话,类似的问题若是写在纸上,夸张点说绕地球一圈也不为过?因为宇宙间太多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解答了,然而,我在这里并不关注这些,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童真时代的好奇心。才是我们丧失这种能力的原因之一。
2.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复杂。比如很多人不喜欢思考,而喜欢去找答案就是典型之一。因为思考需要消耗脑力,如果思考过后还得不到解决方案就会令人更加沮丧。大脑潜意识总是暗示着人去做一些令自己舒适的事情,除非你刻意去做一些令人感觉痛苦的事,否则你会一直困在舒适区出不来;所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人怎么可能去提出一个好问题呢?
3.这一点是第二点的延伸,即很多人喜欢安分守己,稳稳当当,害怕改变;因为一旦因改变带来种种不确定的风险,会打破原有的安全感,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持续给人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多数人都习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改变,也不曾想过要改变。然而,提问的意义所在正是要改变现状,所以也就要求主动改变的人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这样一来,既然两种做法恰恰相反,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多数人缺乏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了。
03 那怎么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呢?
对生活中的新事物充满好奇,用心观察新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总会发现点什么。
在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比如:
Airbnb的创立是其创始人Joe Gebbia和Brian Chesky注意到:在每年的某个时间段,为什么来这座城市的人会很难找到酒店入住?结果创立了一家公司,并成为了共享经济的鼻祖之一。
又如:畅销书《幸福计划》是作者格雷琴·鲁宾在一个下雨天,凝望着窗外的公交车,在思考:为什么我现在感觉不到幸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促使她思考幸福的本质是什么?结果就写出这么一本书了。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发人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是具体的行动,也可以是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阶段了,你可能不会一下子就能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所以你需要不断地进行假设,比如:
如果我这样做,可行性多大?
如果我不这样做,又是怎样的?
如果把方案一和方案二结合起来,这样又会怎样?
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
……
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产生想法,先不管想法实际不实际,在你产生足够多的想法之后,然后你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最后是对你的每个想法进行落地评估,并选择最具可行性的一种方案,并尝试将它落实,这就是“怎样”的阶段。在此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方案落地,直到最终解决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怎样”的提问模式,从提出一个好问题到解决问题,大到作家、企业家,小到个人,在他们取得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一典型模式。
在未来的未来,问题尤其是一个好问题的价值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答案却会越来越贬值,因为技术的发达,让答案随处可见,也轻易获得;而好的问题,却变得相对稀有。即使是在答案获取容易的时代,想要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果不能发出正确的提问,试问:机器又怎么能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