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家杰
跟满脸络腮胡子,脸型浑圆饱满的宫崎骏不同,宫崎动画的制作人、吉卜力工作室社长的铃木敏夫是个略显消瘦,“不修边幅”的“糟老头子”,他常常穿着竹皮草履,像赶集似的往工作室方向走去,嘴里嘟囔着:“找不到罗圈腿的人呐,找不到罗圈腿的人呐,这要怎么办啊?”一般人可能误解他是在胡言乱语,其实他是在为动画人物设计苦恼。
从电影的企划、预算筹措、人员调度、日程安排,再到杀青后的后期宣传,铃木敏夫都参与其中,是整个工作的总负责人。迄今为止,日本动画史上票房最高的前5部动画中,宫崎骏导演或参与制作的就包揽了前四强,分别是《千与千寻》(304亿日元)、《哈尔的移动城堡》(200亿日元)、《幽灵公主》(193亿日元)以及《悬崖上的金鱼姬》(154亿日元),而几乎每一部宫崎骏动画的制作,都有铃木敏夫及其团队吉卜力工作室的参与。
(龙猫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最具代表性角色)
工作前一定有1小时的闲逛,驾驶着迷你小车在熟悉的城市里寻找陌生的街道,哪怕迷失在樱花街,对铃木来说也是愉快的。
铃木敏夫每天9点都会开车“瞎逛”1个小时,之后才慢慢悠悠地往工作室走。“(路上的)樱花开着的时候感觉很美,每天的心都是扑通扑通的。”铃木开车是字面意义上的“瞎逛”,他喜欢避开熟悉的大道,探索鲜有人去的小路。”暗中享受的快乐就是开拓新道路。”,所以常常迷路。“迷路也是时有发生的,大体上是顺路去了。”他这么自嘲。
成立于1985年的吉卜力工作室位于东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工作室的外型像是一栋古朴的矮层公寓,工作室的大楼外没有安排安保人员,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标识。在内部,每位画师配备一张工作台,彼此之间没有专门的隔板隔开,3张工作台为一列,画师背对背工作。铃木一边走过每一列工作台,一边跟员工打招呼。
(吉卜力工作室logo)
“我最擅长的工作是把工作变得不像工作。如果说是工作,并不想去做,一定感到很无聊对吧?”所以,在和音乐制作人开会时,他才会说出“喜欢躺着的朋友也可以躺着”这样活跃气氛又亲切的话。铃木敏夫从来不会催促团队的任何成员,从上一部作品结束到现在,宫崎骏一直在忙于给他的地球仪上色,绝口不提新作品的事情,对此铃木毫不介意,他把这段空白期留给前来寻求合作的投资方,带领他们参观工作室,向他们讲解一部动画的制作过程。他喜欢等待,善于等待,等到他的同事们状态最好时,他们会主动找铃木讨论工作。宫崎骏这样评价铃木:“这是他(铃木敏夫)的惯用伎俩,用一副不用别人帮忙的样子鼓动大家。”
“我不相信自己,我相信别人。”
“我不相信自己,但我觉得我必须相信别人,一个人的想象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再加一个人的话是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的话是三,就这样,一直到十。”铃木会在新电影里做新尝试,某些尝试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铃木曾想把电影女主角演唱的歌曲作为宣传的主打策略,这一做法在音乐CD主流地位逐渐丧失的今天可以说是一项高风险的“自寻死路”式的挑战,他联系上大手CD音乐等几家公司的制作方,经过2小时的讨论,将CD预售方案确定为“买一送一”,在整个讨论中,铃木只在开头简短阐明了想法,之后的时间全部留给了别人。
当被问及是否会出现“意见听取了太多,结果更不知道要怎样做好了”的情况时,铃木说道:“这是有诀窍的,将自己最初的想法记录在纸上,然后就不要管了,就去听取别人意见,再将所写的拿出来,这样马上就能明白了,会有‘原来是这样啊’的答案。”铃木的“信人不信己”性格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铃木出生在昭和23年(1948年),战后的日本迎来了婴儿潮,在日本,这段婴儿潮时间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从庆应大学毕业后的铃木进入大手出版社,担任周刊杂志特集部的记者,却因为上司的一句“你写的文章一无是处”而在工作18个月后被炒了鱿鱼。
“我真的很受打击,因为对此我一直是很有信心的,我自己写的周刊杂志的报道和别人的相比,我从未觉得哪里会差。”
之后,铃木进入到动画杂志编辑社Animage,而当时的铃木对动画一无所知,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写实作家。也是在那里,他遇上了宫崎骏,恰如伯牙遇钟子期。铃木对当时37岁的宫崎骏评价是“他是一个有趣的人”,铃木回忆起来,当时编辑部仅6个人,最常出入的是看漫画的学生,铃木总能看见宫崎骏和他们相谈甚欢,也让他开始思考动画的魅力究竟何在。
铃木是个集“千里马”与“伯乐”于一身的人,他成就有潜力的动画人,也成就自身。
某天,一个叫渡边隆史的学生前来取材,铃木将所有材料整理好送给他,当时还是学生的渡边受宠若惊,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事实证明,铃木既是千里马,也是伯乐,渡边的连载赢得了很高的人气,《超时空要塞Macross》增印到40万册,点燃了漫画改编动画的势头。
此后,在铃木的点拨下,宫崎骏的连载漫画《风之谷》于1982年问世,1984年改编为动画电影,由宫崎骏担任导演,1985年在罗马奇幻电影节上摘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风之谷》)
“(和宫崎骏)发生了很多事,也吵过架。”铃木回忆说。“在《风之谷》完成后因为一些小事情,(宫崎骏)是个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在制作180页的《风之谷》特辑时,他就一直摆着一副臭脸,说要怎样怎样的。这样的家伙,真的很欠揍啊。”说到这里,铃木摆出拳击手挥拳的姿势,好像要攻击面前某个看不见的隐形人。
(左:宫崎骏)
动画制作不只是要让单帧的画面联动起来,这背后更多的是要“跟随时代的启迪”。
铃木说,《千与千寻》的灵感来自他的一朋友,他的朋友爱上了一个在酒吧打工的女孩,而那个女孩实际上是个很害羞的,然而为了工作却必须与人交流。后来铃木把朋友的故事转述给宫崎骏,宫崎骏看着铃木笑了,说道:“铃木你就是那样。”然后决定做一个关于那个女孩的故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千寻的原型。
(《千与千寻》票房位居日本动画电影最高)
铃木认为,电影的制作要“跟随时代的启迪”,在泡沫经济的时代,他制作了《幽林公主》,“要给人一种‘要生存下去’的印象”。在制作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时,日本的消费税大幅提高,铃木希望能把这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让观众们思考些什么”。电影的脚本和正文,也交给年轻人来做,这样才能“既唤醒年轻人,也能唤醒老一辈”,但是对于正文中的问题,他也直言不讳。“我直截了当地说吧,(正文)意思不明确。”当岸本卓把《哈尔的移动城堡》正文来见铃木时,简单翻阅过后的铃木仅仅回复了他这么一句话,几乎不留情面。
(《幽灵公主》)
岸本也是铃木挖掘的人才之一,是工作室的新鲜血液,所以他坚信岸本能做出他需要的东西,只是“年轻人需要在绝境中才能被挖掘出巨大潜力”,虽然当着岸本的面他摆出一副少见的严肃面孔,但是背后他还常常摆脱同事们多照顾照顾这个年轻人。之后,岸本把多次修改的正文呈交给他,铃木看到其中“农民不再种田,工匠不再炼铁,世界一片混乱”的字句,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知天命的岁数,铃木开始考虑自己今后能做的事情还有那些,他不希望在他退役后“被世界利用”。
在宫崎骏宣布《起风了》完成便退休后,已是知天命之年的铃木也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该是怎样的。铃木常常半夜才回到家,越是接近电影杀气,这个时间点越是向后延迟。卧室的摆设非常简单,一张单人床,一个摆满漫画书的四格书柜,一只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猫咪。“我不希望被世界利用,但那一天终究会到来的,一定会从某个地方来的,最重要的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不要慌了神。”吃过水果,和猫咪玩耍一阵之后,铃木便睡下了。
与时代的格斗,明天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