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家公司,这些公司没有一模一样的,相似的公司都在一个行业里,跨行业的公司天差地别,主要原因还是业务特点决定了公司的发展与管理模式。
腾讯是关注于社交领域的行业龙头,社交这个领域主打内容,娱乐,朋友圈子,在这个领域里,几乎感觉不到商业的味道;
而阿里是电商领域的老大,电商这个领域主要服务于商家,生意、买卖,生意、商业、利益的味道非常的浓,几乎感觉不到社交的存在,这也是网上很多网友分析的,为什么阿里做社交做不成,因为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谁想去交朋友呢?当你去交朋友的时候,谁又会愿意去计较利益得失呢?
滴滴已经是出行领域的老大,出行这个领域和社交、电商又有很大不同,出行涉及到车和人,在注重体验的同时,安全是重中之重的管理要素。
腾讯的战略和管理特点
战略来源于定位,定位来源于站位。腾讯是社交领域的行业老大,这个领域的特点就是变化快,内容,娱乐变着花样翻新,因此腾讯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领域抓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保持老大的江湖地位。
因此,战略上采用了聚焦战略(做连接器)和泛娱乐(建立生态)战略,这个战略下,既有核心能力的定位和保持,又有创新能力。
因此腾讯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以产品为业务单元,对一线产品团队充分放权,让团队自主研发,因此一线的员工有兴趣有动力去构建好的产品,同时团队可以获得后台资源和客户洞察技术给予前线的团队强大的支持,当一个产品成功稳定以后,才利用KPI去保证产品的稳定发展,加强管控。内部的产品和团队呈现出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个产品从草莽阶段到发展阶段,这个过程会通过产品仪表盘来监控,如:
反馈量,处理量,技术的超时,延时,异常数据。这种类型的监控能力由强大的后台团队和技术进行支持。
优秀的管理在于给予自由度的同时给予压力,腾讯给予的压力就是竞争。产品排名,人才流动(内部人才市场),和行业竞争。一个产品团队如果不能做出好的产品,无法获得有限的入口资源,并且团队的成员也会流失。这种模式在内部叫做“失控”模式,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良性竞争的模式。
产品研发的层面,产品会划分成子产品线,按照版本火车的研发协同模式。
战略:以用户为中心,聚焦连接器,打造泛娱乐生态圈
组织:平台+生态型的组织,即后台部门支撑,前线部门互相竞争的自主产品研发;
制度:胜出的产品会得到公司的重视,团队成员也会晋升;
文化:超出预期的创新,来自细节的创新
从整个组织制度来看,这个和小马哥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当初他就是凭借QQ这一款冠军产品占据了不败之地,因此成功的产品不求多,但求冠军的品质;在互联网的社交领域,只要有一个冠军产品把握住用户的体验,就可以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有冠军就没有亚军。
百度这类公司属于,抓住一两个关键机会和关键点,其他的业务都是以这少数的关键点展开的业务。这类公司非常符合特劳特的定位和聚焦的战略理论。比如:baidu,google,腾讯都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有一个特点是组织氛围比较宽松,比较人性化。
阿里的战略和管理特点
阿里巴巴和腾讯相比,一个想左,一个向右。
阿里巴巴是一家典型的靠使命驱动的组织,强调领导力和组织能力,文化上也强调使命驱动。这个和阿里巴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管理,如果说腾讯比较顺风顺水,阿里巴巴、华为、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是通过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跨过了一道道沟沟坎坎,向着自己的使命前进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会强调战略和管理。
阿里从创业初期就请到专业的经理人进行公司的管理,马云是老师,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因此阿里巴巴对于专业的经理人格外重视。
从战略布局上,相比于腾讯,阿里的布局属于多而广,腾讯的布局是聚焦。前者的好处是风险分摊,但是各个环节可能都不是最强(电商除外),而腾讯的好处是专注,坏处也是专注,如果关键的社交产品出问题,那么整个业务体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从话语权上看,腾讯类的话语权掌握在产品负责人手里,而阿里的话语权掌握在业务负责人手里,这个和业务形态也有很大管理,也是社交vs交易两种根本模式差异化的体现。
总结一下
战略:全面布局战略
组织:以事业线为主,强调奋斗和至执行力
制度:使命驱动,自上而下的执行力
文化:客户第一,乐观向上,永不放弃...
阿里要求员工永不放弃,腾讯要求员工有超出预期的创新精神,因此阿里的员工加班很平常,中午没休息,腾讯的员工工作比较有节奏,中午有午休;阿里分期权给员工,腾讯则用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给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