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洗手间听到两个阿姨在抱怨家里来亲戚的事。
一个阿姨说,最近家里来了个先生的侄子,自己感觉很累很累,心里压力特别大。阿姨每天上班12个小时,回到家还要给这个侄子买菜做饭吃,本来工作一天只想休息,来个葛优躺,但因为亲戚在,下了班也要赶着做晚饭。
阿姨家今年来的这个侄子刚高考完,考的不理想,不到300分,这两天填志愿,选择范围很窄,还不听劝。
阿姨说,去年暑假也来过一个,感觉心力交瘁。
阿姨还说了一件让她特别憋闷的一件事,昨天这个侄子和阿姨儿子在家里,到了午饭时间,这孩子没有问问阿姨的儿子如何吃饭,也没有跟阿姨的儿子说,竟然自己出去买了份馄饨吃。阿姨儿子发现时他已经吃过了,只好自己去外面吃了份快餐。
很多人都遇到过家里来客人小住甚至长住的情况。
尤其老家乡下,定居大城市人的。
对于刚刚考完试的学生,很多家长会想着让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是到城市找份兼职做做,顺便可以挣个零花钱。于是搜罗一圈自己的亲戚,大姨家在北京,二大爷家在上海,小姑家在广州… … 甚至表姐表弟等表兄关系都要找一遍,然后开始张罗让孩子去亲戚家。于是孩子就随着一通电话到了大城市。
农村亲戚到大城市来,就是想见见外面的世界。可能有些来者没想那么多,但对于东道主,压力自然而来。不但要管吃管住,总要带着出去玩玩见见世面。陪玩就必不可少。
对于家里全是上班族的人,家里没有外人时,晚饭就简单点。但客人来了,就像这个阿姨说的,不敢做的太随便,菜和汤不敢少,怕孩子回去说闲话,以为自己不待见他。吃的丰盛就避免不了一番劳作,买菜炒菜洗碗都是个体力活。下班晚再折腾这些确实累到爬不动。
关于陪玩也不敢怠慢,怕孩子回去说自己怕花钱,连大城市长啥样都没看看。平时工作又忙又累,好不容易休息,要赶场子似的带着去著名地标景点转转。对于小孩子,还要买身衣服玩具等。
我也曾经为此苦恼不少。
我家是个大家庭,自从搬进新房子,家里几乎没断过亲戚造访。
先是80多岁的先生的外公来住了一两个月,然后是先生各个姨、各个舅舅舅妈、亲弟弟弟妹、表哥、表弟、表姐来住。长则一两个月,短则两三天。
有来看病的,有来纯玩的,有来找工作的,也有高考后出来看看的。
所以我家的客房难得空闲。
最忙的一次是客房住了,客厅沙发上住了,还支了帐篷住,家里住了十几个人。
亲戚来访,吃饭和住宿自不必说。有时时间赶,下了班要赶去景点陪玩。
对于外滩南京路城管庙这些上海必游地,每年都要去个几次。
但我家有个好处是婆婆公公在,所以我们忙没时间时他们就带着去玩了,省了不少时间。我也不存在下班赶着给做饭压力。
所以阿姨的苦恼我暂时还没有感受到。
但这种自有生活被打扰的困惑还是有的。
我不排斥家里亲戚来。
毕竟外地人到上海如果没有落脚点,吃饭住宿也是一大笔支出。对于来看病或找工作的亲戚是个落脚的温暖之地。
但谁也不希望家里每天吵吵嚷嚷。感觉自己家就是个客栈,迎来送往,时刻准备为客人服务似的。
其实我觉得,最苦恼的不是家里来亲戚,而是来了什么亲戚。
有些亲戚来感觉自己是客人,像大爷一样,饭来张口,饭后葛优躺,霸占家里有利资源,想必大家都不喜欢。能忍得一两天,长时间这样估计很难好好相处。送走以后估计再也不希望你再来住。
像这个阿姨家里,就像是来了个皇上,要小心伺候,怕最后该尽的情份都尽了,还落得一无事处。
还有些人喜欢反客为主,到了家里指指点点,这里装修不好,那里缺个桌子、墙角缺个装饰,像个领导下乡审查一样审视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必主人也不会待见。
还有的亲戚自带黑包脸,不苟言笑,天天像个仇人一样在家里,三伏天家里也是寒如冰窟。
这样的亲戚大家都不会喜欢。希望你不要做个这样的亲戚,也不要做这样的人。
但是家里来亲戚还是有不少好处。
1、联络亲情,放松自己:外地人在上海很多人举目无亲,亲戚到访,唠唠家常,了解了解七大姑八大姨的近况,八卦下邻里趣事。对于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放松方式。同时可以联络联络感情。尤其对于念旧的老年人来说,不失为一件幸事。
2、扩展人脉:老家人总有老家的人脉,谁也不保证不再回老家,或是跟老家断了来往。以后其他家人或亲戚有事说不定来者就自带人脉呢。
3、友爱互助:你可能不再需要老家人帮忙或扶持,但对于父母在老家的人,亲戚总可以在需要时帮衬下,你在外面开疆扩土,就当给老家人贡献吧。
反过来想一下,你刚到一个新的地方,有个熟人总比两眼一抹黑好。
做亲戚和走亲戚都不易,且行且珍惜。
关于家里来亲戚这事儿,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