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开学第一周的收官之日。放学后整理学生的作业与课堂记录,看着那一本本完成的学习任务清单,心里满是欣慰 —— 经过一周的磨合与共同努力,全班同学都按时完成了本周的语文学习计划,从生字过关到课文诵读,从基础练习到阅读初探,每一项都扎扎实实,这份 “圆满”,是师生合力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但欣慰之余,复盘本周的教学细节,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愈发清晰:四年级语文的 “进阶门槛”,正让部分学生在 “词语运用” 上遇阻。相较于三年级侧重基础积累与信息提取,四年级语文明显 “向内挖深、向外拓广”:课内阅读题开始要求学生跳出 “找答案” 的思维,转而品析词句背后的深意,琢磨作者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尤其是评价类题目,既需要学生敏锐捕捉文本中事物的特点,更需要用逻辑清晰、表达精准的语言将思考呈现,这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
前三年的教学中,“有条理地表达” 一直是重点训练内容,从目前来看,学生们在表达的逻辑性上已有基础,但 “词语选择的精准度”,俨然成了制约答题质量的 “拦路虎”。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面对题目时抓耳挠腮、迟迟无法下笔的模样;批改作业时,也会发现部分学生选出的词语与语境脱节,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答案 —— 比如想用词语形容 “小草发芽的柔弱”,却写成 “坚强的小草”,既偏离了文本原意,也暴露了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薄弱。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 “基石”,更是学生理解文本、输出观点的关键。这份 “薄弱” 若不及时弥补,不仅会影响阅读题的作答质量,更会制约后续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老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性地搭建 “桥梁”,帮学生攻克这道难关,让他们平稳适应四年级语文的学习节奏。
让干涸的词语库也充沛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