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带着雷雷去逛超市,出门前就和他协商好了,今天先满足他一个期待,然后他也满足我一个期待,雷雷爽快的答应了。
还没到超市,他就提出要吃麦当劳的鸡腿,我诡秘的说:“现在就想实现期待吗?”雷雷眼睛一眨,犹豫了一下说:“我还不想这么快实现期待。”我会心的一笑,继续带着他往前走。
刚进超市就听到小孩子的哭声,那是一连串尖叫着的哭喊声,很刺耳,我们走近一看,只见一位年轻的妈妈正满脸通红的紧盯着坐在购物车上的孩子大声呵斥。
这时候,孩子耷拉着脑袋的身体,由于受到猛烈的惊吓,不停的在抽搐着,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哇哇大哭,孩子的妈妈心里冒着遏制不住的怒火,大声的吼叫到:”我数三声,你还哭,我就丢下你不管了。123……!”
我悄悄用手指着那位怒不可遏的妈妈问雷雷:“你觉得那位妈妈用这种严厉的方式对待小孩子,她做的对吗?
”雷雷用充满同情的表情回答我:“她做的不对,不应该遏令小孩子不准哭,不让他哭,他会更难受,哭出来了,就没那么难受了。他妈妈应该先去理解他,等他情绪稳定后,再用别的方式去吸引他或者劝导他。”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犯同样的错误,阻止孩子的哭泣是在用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服从,哭本来就是孩子的一种自然反应,更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情绪释放。
强迫、恐吓和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会让孩子与自己的真实感受形成割裂,长期压制情绪表达,会形成压抑的性格,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患)。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控制好情绪,试着先去理解孩子,最好在每次逛商场或者出门前,先和孩子协商好,做好计划安排,这样就不至于发生那样的突发状态。
当然对于完全不懂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我们逛了一圈后,雷雷这才对我说:“我的愿望是买一本喜欢看的书。”就这样我们停留在了书吧,每人点了一杯饮料,各自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
雷雷不一会儿就挑好了:“爸爸,我就买这本恐龙历险记。”鉴于以前他买东西都有点小冲动,买了很多的书都丢在家里没看,我先试探着去问他:“你确定马上实现你的期待吗”?
雷雷想了想:“那我考虑下,先看10分钟,觉得对它还感兴趣再买也不迟。”果不其然,他觉得那本书太幼稚了,接着又去挑选了一本,足足看了10分钟后,才决定实现他的期待。
回想起以前,我们带雷雷逛超市,他都会被琳琅满目地吃的、玩的东西吸引得眼花缭乱,结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买,如果不答应他,就会哭啊闹的耍无赖。最终买了一大堆闲置物品,还把一家人的心情搞得不愉快。
作为父母,很多人不懂得怎样和孩子相处,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为点小事和孩子斗气。我们不清楚孩子就是我们的复制品,作为原件我们根本就不懂得全然接纳,一味地强迫孩子去服从我们。
其实,满足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全然接纳,接纳是一种爱的能力,也是一种爱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很多父母不具备的,接纳是一个比接受和忍受更需要具备的能力,如果说接受是有极限的,那么接纳就是无极限的。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带着爱来到人间,孩子与生俱来就懂得去接纳父母,不懂得接纳的反而是我们。爱是不需要命令与责怪的,爱需要的是包容与接纳。
为人父母,我们很优秀吗?我们不够优秀,孩子不是全然接纳了我们吗?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缺点,我们的缺点,孩子排斥过、恐吓过吗?然而我们呢?
也许我们会解释:“正因为我们的不圆满,所以更期望孩子比我们更优秀,”难道孩子生来就有义务去满足我们对待圆满的期待吗?
我们纵使有一万个期待,也要无条件的去包容孩子的不圆满,这就是接纳。接纳是期待的开始,而不是接纳期待的结果。这是一个流行期待的世界,但是我们都还不擅长接纳。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243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