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不知是每年的巧合还是上苍真的有阴阳两界,自有记载以来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雨。春天的雨不大,就那么淅淅沥沥,如泣如诉,如哀如怨的下着,清明就这么揣着对故人的满腔怀念魂牵梦绕一路走来。
在乡野祭奠的坟茔,在城市远离亲人故土的十字路口,在各自家舍的厅堂,一把把香火,一盘盘美食,打开了阴阳两界的门窗,沟通着对故人的无限相思与情愫融合。
雨丝飘零划过阴沉的天际,失魂落魄的人们面前那供品里偶见一让人惊讶不已的食物,这种食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早已不见踪迹,而那个年代可是普通百姓走亲访友,祭奠逝者不可缺少的稀有美食。
细雨中瞥见的供品在过去岁月通称为点心,方言的叫法为果子。
这种形状各异的食物不知是否中原地区特有的,有像小手指那样细长的,有若一般小点儿饺子那样尖角的,制作精美的看起来很是晶莹剔透,通身滚满着白糖粒儿或者白芝麻。条状的入口酥脆香甜,尖角的咬开里边满是透亮流出的糖稀,舌尖的那种清甜直彻心底,酥脆焦香那真叫个沁人心脾。
清明,孝子们能刻意备出这种即将消失和被人遗忘的食物,体现着后人对故亲多么用心的追思。
那时候但凡有老人去世,亲戚朋友会提早准备好盒子。就是影视作品里常见的红白喜事用圆形木制有好几层扣在一起的大礼盒,必须要两个人用扁担抬着才可以。礼盒的第一层就是用盘子装着的这种食品,祭奠时候层层打开摆在灵堂前的供桌上给亲人磕头作揖放鞭炮,以示对故人的敬重与无限哀悼,这种美味是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祭奠食物。
办红事也用这种食物。特别是那时候民间说媒提亲,这种果子就要用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红布包裹起来,提着看起来满满的既大方又喜气。不同于白事的是红事要用制作的方形红纸盒包装起来,然后用那种细细的纸绳十字交叉精心捆扎,每个盒子里装上一斤这样的果子,新人新女婿每次去丈人家是要用红布兜上八斤十斤或者十二斤,显得既好看又是对新亲戚和老亲戚的不同区别。
平时一般走亲访友也拿这种礼物,提上个两斤或者四斤是免不了的,不过这时候就不必用红布包了。不成文规矩是包装必须是拿双数的,不能为单斤数量。
那时候的食物不像今天这么丰富,人们对吃的既挑剔又讲究。当时甜味食物是人们的普遍偏好,相对于物质匮乏年代这种零食当然也是小孩子最嘴馋最想吃的。但普通家庭一般会珍藏着再走亲戚或者有什么人情世故作礼物反复使用。储存方法多数是悬挂在屋子的梁头上,用意是防止给老鼠糟蹋了。
孩子们煎馋呀,趁大人不在家或不注意就搬个凳子掀开果子盒的一角去偷吃。童年里邻居家有个叫付恩的小伙伴,下午放学回家瞅着家里没人就偷吃放在家大缸里的果子。那时候农家的大缸是用来放粮食的,缸的高度小孩站在那儿到脖子。他一瞅四下无人就搬个小凳子爬在大缸口弯着腰去缸底摸果子了,哪知考虑不周小身子扎缸里头朝下出不来了,挣扎到母亲回家才被发现。他妈就照着搭在缸口的小屁股噼里啪啦打起来。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自然成了孩子之间的笑柄,闲适同伴们就取笑他:“捞嘴猫,偷吃果子被打了”。他就恼怒地追着小伙伴们乱打。如今都成大人了,提起这段典故来还逗他取乐。
也可见那时候这种果子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礼仪往来中的重要作用与非凡意义。
随着时光的流逝与物质生活的改善,这种含糖量高的食品成了人们的忌讳,也成了不少人的忽略与遗忘,制作加工的作坊也很鲜见了,特别是对新生代的孩子也许更不屑一顾。岂不知这种食品承载了几代人美好的记忆,见证着那些已故时光围绕它发生的千千万万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世事之沧桑。
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点心在淅淅沥沥的雨滴里慢慢消融着。
让我们慎终追远不忘始本,拾起一代代人浓重的记忆,用最能表达对故人哀思的寄托方式,使厚重之孝道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