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想买一闹钟,A店标100,B店标60,A店至B店需步行10分钟,你会(单选)
①从A店步行至B店购买
②不再返回,就在A店买了
2.你买一家电,C店8800,D店8750,C店至D店需步行10分钟,你会(单选)
①从C店步行至D店购买
②不再返回,就在C店买了
3.这两个例子,你感觉上哪个优惠更大呢?(单选)
①第一个例子
②第二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实际优惠金额是40元,而第二个例子,实际优惠金额是50元,金额肯定是第二个要高,可从内心的感觉上,我们会觉得反而是闹钟优惠的多,很多人会为了节省闹钟的40元再跑回去,却不会为了节省家电的50元再回去了。
为什么?Why?
这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逻辑,我们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这个概念,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而商家运用这种偏见对我们的影响,那是炉火纯青,驾轻就熟呀。
来看看商家套路:
一,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打折,而价格高的商品,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你去商场看看,鞋服区一般都是打折,家电区一般是直降,价格低的让你看比例,价格高的让你看数额,总之让你感觉优惠幅度很大。
二,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比如一口锅1000元,如果买锅送你50元的勺子,你根本不屑一顾。1000元才送50元!因为你觉得比例太小;而如果说,买1000元的锅,加1元可以换购价值50元的勺子。你会觉得,1元钱就可以买50元的勺子!1元钱可以购买价值50倍的东西,太值得了!成功把5%放大到了50倍,你就会觉得太划算了!
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最常见的买手机,商家往往给你很多套餐选择,更多的人没有选裸机,而是加购了手机壳、贴膜、指环架等等等等,最后还感觉占了大便宜。
四,苏宁采用了另一种促销方式,提前充值50元当天可当500元使用,最高可充值100元可当1000元使用,看起来冲进去的钱放大了10倍,其实算下来降价力度远没有以前大,但作为购买者还是会觉得很划算。同样天猫淘宝双十一搞出预售订金玩法,不搞折扣、降价,反而把货品价格人为分成订金和尾款,订金小头。提前付订金,订金可以翻倍抵现,50当75、100花,比例偏见显效!其实算算账,比如某品牌家具,99定金抵200元,看上去太值了,可实际上商家只是给你便宜了101元而已,订金一旦付出去了,就该沉没成本登台了,即便冷静下来觉得东西可买可不买,但是订金已付,岂可放弃?!这样同时使用了沉没成本和价格偏见原理,成交量那是惊人呀!
再比如,电信运营商们搞的“0元购机”,某商业活动“1元抽宝马”,这比例高的太诱人了!有没有!
还有很多其他招数,各式各样,万变不离其宗,让你觉得占便宜了!
由此可见,人对数值的认知和心理活动很有趣,往往是非常不理性的。同样的数字运用不同的演绎方法,人们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很大可能落入圈套,就像是那些“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样。
如果你有兴趣有精力,当然也可以和商家斗智斗勇,比如提前花些时间调查或留意价格的真实浮动情况,价比三家,然后再托商场内部熟人询问底价,再找老板使劲砍砍,估计你一定能拿到真正的最优惠了。
Ok,比例偏见,让你想到了什么?即便看清了套路,该买的还是要买,该花的钱还是得花!只是,稍微理性一点而已。(*^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