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标准化的讨论似乎从2014年在线教育概念兴盛之日起就不绝于耳,甚至对于相对难以实现标准化的素质教育,好未来董事长&CEO张邦鑫都表示“更看好能实现标准化、与科技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企业。”
那么当我们在讨论教育标准化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从什么维度去讨论,又有哪些概念是我们需要辨别的呢?
一 服务标准化是个伪命题
实现绝对的服务标准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服务大多是由老师来提供,【自我合理化】这件事是人都避免不了的,因此即使是每个服务的环节和控制节点就做得很好了,最后也是很难出现完全标准化的结果。
今天的教育培训行业一个现状也侧面印证了服务难以标准化:教育行业到目前还是十分依赖于人的行业,品控的方差波动非常大。而教育企业的规模跟品质成正比,包括老师、教研、上课的模式等因素,我们发现一旦规模扩大,品控就很难保证,利润就会不断降低。虽然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传统教育培训企业提供了 “标准化课件”或者“标准化教案”,试图实现标准化服务,但收效仍待考证,老师们几乎不会接受已经做好的标准化课件和教案,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应该在教学的时候结合自己的风格来设计课件内容。
二 内容标准化≠教育标准化
内容标准化可以说是实现教育标准化的基础,比如中小学的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等,拆分后的解释就是怎么定义某个学科、某个考试;怎么在这样的定义下提取出对应的知识点分类&归纳;以及是怎么在归纳的知识点下配合哪些的教学方式以及练习等。
例如朗播网提出了语言学习“能力模型”:从“能力点”的角度进行了模型建构,避开语言学习中知识切片相互交叉的问题,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出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并结合能力状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训练。
能力模型的搭建其实是根据人们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展开,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公司在做的【教研】。但是根据芥末堆公开报道显示:从目前来看,教研主要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传统教研,主要负责研发课程体系和课件;第二代教研要让教研与技术相结合;而如今的第三代教研除了要懂教研外,还要有产品意识,要让内容能够产品化。
所以虽然内容的标准化是基础,但是却远不等于教育标准化。在内容标准化的前提下实现产品标准化。这就又需要提到上面的概念【自我合理化】,于学生而言,我们需要通过产品的路径去监控学习行为。
三 标准化考试的独特优势
据公开报道观点:标准化考试服务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块“大蛋糕”,相比于高考、考研等以自主命题为主、学科差异性大的考试,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及驾考等更容易实现跨区域的考试标准化、信息化。
基于上面2点的讨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标准化考试本身有自己的考试大纲以及能力点考察要求,因此在内容标准化上就已经占据了优势,加之行业渗透时间长,自然是具有独特的优势的。
四 标准化和个性化冲突吗?
《2017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正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而教育服务供给也将由“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那么是不是标准化与个性化本身存在冲突呢?恰恰相反,标准化不仅和个性化不冲突,反而是实现个性化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正是因为内容标准化,使得能力点界定清晰,对应的指导和练习方式明确;正是因为产品标准化,使得学生行为、数据有留存,这才更好地实现个性化。
当然,个性化学习涵盖范围更广,真正实现涉及到技术的进步、体制的转变、理念的变革等方方面面,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标准化绝对在其中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