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创作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忠实地记录着中国青年一代的点滴变化,生动展现着时代的飞速变迁。
从1997年首部青春偶像剧播出,到2020年《以家人之名》热播,国产青春偶像剧在年间已经历经数次嬗变。
《十六岁的花季》剧照
《以家人之名》剧照
第一波浪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为代表的“叛逆青春剧”;
第二波浪潮,是在00年以来至前些年,深受韩剧影响,充斥大量车祸、失忆、重病、复仇、身世之谜、纠葛关系的“戏剧青春剧”;
第三波浪潮,是在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网文市场的现象级爆发与IP化浪潮,霸道总裁与傻姑娘模式、高冷学霸男与软萌学渣女模式,构成了极具青春、时尚、浪漫体验的“梦幻青春剧”。
青春题材作为现实主义国产剧市场的主要题材,总体表现不一而足。部分作品中“青春过剩,娱乐有余,励志不足”,缺乏具有一定震撼性的情感力量。
如何实现在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抓住受众的需求?如何把原著粉转化为观众?
都需要抓准年轻一代的脉搏。
“受众定位”不单单是圈粉造势,一切都是内容为王。
青春剧从题材、演员到受众,构成了一个完美闭环。只有内容优势和受众热度互相补给,才能实现青春类题材的不断壮大。
小成本+大情怀,“注水青春剧”终将被淘汰
早期的青春剧起步是主流电视媒体引领的。
首先,从受众层构成来看,互联网平台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青春剧在大类上就具有先天流量优势。这个时候网络视频平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在内容上力求与主流电视媒体有差异。反映在青春剧上,最典型的就是残酷青春类剧集作品的扎堆上线。看惯了「合家欢」调性的青春剧,残酷青春自然成为资本吸睛的方式,好奇心颇重的青年互联网用户正是资本瞄准的群体。
其次,从投入层面来看,无论是内容还是制作,青春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内容优势,来源于网络文学的多年积累。到三大主流网络视频平台正式确立的2012年,依托互联网诞生的网络文学已经沉淀了十多年的时间,而这其中青春文学占比巨大。
以庞大的网文IP为蓝本,青春剧的剧本创作难度大大降低,而彼时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费用还远远没有到达天花板。
2014年之后,网文IP改编的网络剧更是扛起了青春剧的大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青春剧无论服化道还是后期制作成本都不算高,这对于刚刚起步的网络平台来说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生意。几百万就算得上大投资,单集100万的《匆匆那年》在2014年就是网络视频平台斥巨资打造的作品。
内容池子巨大,服化道后期等制作成本低,青春剧自然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从当前现状来看,青春剧也确实是各大视频网站自制剧的主力类型,小而美,却有着引爆圈层甚至破壁爆火的巨大潜力,打上了深深的互联网烙印。
80、90年代的“青春”更受欢迎?
当我们提起“青春”,总忍不住就将其视为90后、00后的专属。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却显示,在青春题材作品中,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剧最受受访者欢迎(52.6%),其他依次是90年代(42.2%)、70年代(32.4%)、60年代(18.0%)和21世纪00年代(8.6%)。
为何80、90年代背景的青春剧更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点:
一、人们对青春剧的观看,经常源于对旧时光的深情回望。对于青春已逝的人来说,回忆里的时光总是无限美好。而现在的主流观剧群体,自然是回望着80、90年代,毕竟,00后还远没到追忆青春的年纪。
二、80、90年代的整体社会环境,决定了那是一个更为平等、单纯、青涩的青春。没有太多小众的、浮夸的东西,各种当时的典型符号和情节,更容易引发共鸣。
就如《请回答1988》,在亲情与友情的羁绊中去讲述每个人的成长,被韩国民众认为是引导国民集体回忆的神剧。《最好的我们》同样如此,以长大后的视角,回望过去的美好时光。
而作为《最好的我们》的姊妹篇,《你好,旧时光》延续爱奇艺青春剧清新、温暖、治愈的风格,讲述《最好的我们》“隔壁班”余周周、林杨等一群少年的故事。
这群生于80年代末、在90年代度过青春的少年,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群像,映照着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大多数青春片去忙着造梦,制造一个供观众意淫的载体时,市场上也渴求另一种作品的出现,它应该像一面镜子,把真实青春折射给观众,它可能不会有离奇的剧情和太极致的人物,但这样的作品中,你分明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正能量内核输出+内容营销赋能,助推青春剧强力“保鲜”
作为青年受众喜爱的文化产品,青春剧虽然浸染了浓浓的商业气息,题材类型和玩法都在不断翻花,但要真正照进人心还得扎进现实。
最近重刷《十六岁的花季》,笔者发现网友活跃度依旧不低,即使是模糊到看不清人脸的版本,我们也能感受到当年该剧万人空巷的魅力。
那么经典青春,为什么时隔30年,还那么能打?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无论何时都极具教育启蒙意义。这看似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十六岁的花季》在当年是很前沿的一部作品,当时在大城市流行的电话、冰箱、烫发、健美操、泳衣等新颖又开放的元素在剧中纷纷呈现;重点中学关系户、父母婚外恋、上海社会改革缓等现实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
作为青春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青少年的启蒙意义。
在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看来,青年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
二十多年后,当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物质文明丰富、消费升级启动之时,观众此时需要的是更加关照现实、关照内心、关照精神、关照平凡的题材。
青春剧,作为面向大众、集中向社会传播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一部部作品向广大观众传递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思想,同时影响着更多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