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刚出生的那几个月。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尿就尿。而绝不会有人指指点点,指手画脚。
而再稍微长大一点儿,就会被认为干预——哎呀,孩子这个作息时间不行啊,得改;哎呀,老是这么惯着它可不行,得怎么怎么样。
然后从那儿以后,我们就开始陷入无数的指导当中: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应该”/“禁止”,充满了各种人为的“规则”。
有些“应该”/“禁止”是强制我们必须要遵守的,比如法律;有些“应该”/“禁止”是大部分都愿意遵守的,比如道德;有些“应该”/“禁止”是家庭氛围下形成的,比如习惯。
法律是每个心理正常的人都应该遵守的,
道德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愿意遵守的,
习惯,那就是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发现了吗?我在上面的表述中用了很多的“应该”“愿意”这些字眼。
有“应该”“愿意”,就有“不应该”、“不愿意”,就像光明与黑暗,好与坏,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一样如影随形,不可分割。
我们常常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无厘头的想到“代表月亮消灭你”。其实,你能代表谁呢?你只能代表你自己。那些对与错,正常与异常,都是以“你自己”为标准而出发的评价。赞同的,是与自己三观相合;不赞同的,是与自己三观不和。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俗语。
两个人,三观不和,观点不同,争来吵去,你来我往无数回合,谁傻?
看到不顺眼的人,看到不顺眼的事儿,人走了,事儿结束了,自己还在心里掂量无数遍:怎么可以这样呢?念念不忘,是别人的错?还是自己在求全责备,看到不一样的人和事发生就难受?
每个人,都企图通过改造别人,扩大自己的群体,延续自己的思想,增益自己的收益,是天性,是欲望,没有错。
但预设自己的欲望只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给自己设置的陷阱,那些“应该”就是我们的预设标准,虽然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这一点。
我们对自己,对孩子的所有的不满意,都是因为事先预设了“应该”的标准,以这个标准衡量,才有了那么多的“不满意”。
再绕回来,刚出生的小婴儿真的就那么快乐吗?也许它会觉得这个世界太冷/热,声音太吵,光线太亮,生活的太辛苦,所以它才哭的那么起劲呢。
我们觉得小婴儿幸福,那是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而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你以为我要说,滚蛋吧,那些应该做的事儿?
错了。
我要说:
看自己时,滚蛋吧,那些“别人的标准”!
看别人时,滚蛋吧,那些“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