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这两者没什么区别,都是攀比、虚荣,实际上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个人行为的性质需要综合考虑它的意图(动机)、手段和结果(影响)。
而父母拿孩子成绩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这两种行为,在意图、手段和结果方面各有不同。
在这里我们不要受到语言陈诉的影响,更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父母拿孩子成绩比较和孩子拿家境比较”。
当我们用“攀比”一词去描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给这种行为定性了,而“比较”却是一个中性词,显示了理性客观,没有感情因素参与其中。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这么说的时候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但这里我们是在分析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因此认识到掺杂较少的感情更有助于我们看清楚其中的差异。
从动机上看,父母拿孩子的成绩和别人比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看清楚自己有多差,而是为了激励他们以后要努力学习。
或者更为简单一点来说,他们是“为了孩子”。
有人说,这些父母为了自己,因为孩子成绩好了,自己有面子,并且将来如果有出息了,自己也好安享晚年。
我不反对有这种可能性,但从实际生活情境来看,父母拿孩子的成绩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往往想到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会好点,以后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抛开上述可能存在的父母为了自己的意图,我们可以说大多数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单纯的是一种利他(孩子)主义的表现。
而孩子拿家境和别人比较,不是为了反驳父母拿自己的成绩和别人比的说辞,就是真的在抱怨自己的物质生活没有别人好。
后者很显然是孩子为了自己,且往往不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被动产生的想法。现在再来看看并不明显的前者。
一般人都认为,如果父母不拿孩子的成绩和别人比较,孩子也不会拿家境和别人比较。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反驳用到的方法是类比。
我们都知道应用类比的前提是两种情况具有类似的属性或特性,也就是说只有孩子在认识到自己家境差是事实的情况下,才会用这个理由来反驳父母。
当然,抛开孩子在网上学习的段子,临时抖机灵,我们这里说的是真实的在生活中发生的情况。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用这一类比反驳父母,他们内心的实际想法是:你们混的这么差,我吃的穿的都没有别人好,凭什么说我?
如果将这些孩子放在贫民区,让他们觉得吃的穿的都比别人好,那么他们就不会用这个理由了。
动机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动机和手段决定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一问题中,手段和结果都处于其次的位置,因为完全不涉及任何道德问题,且是可以随时调整的。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结果。
很多将来“混的好”的孩子,在回忆起父母的这种行为时依旧反感,但他们不在抱怨,因为他们认识到拿自己的家境和别人家,不是攀比,也不是虚荣,而是相当的愚蠢。
所以父母拿孩子成绩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它们的本质区别就是在体力、智力和能力不平等的情况下,父母是为了处于弱者的孩子,而孩子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