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个获取知识越来越方便的时代,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不过,虽然知识很重要,但知识只是认知的起点,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提出的理解的六个侧面。我总结了一下,这六个侧面可以帮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
第一是解释(explanation)。能解释,意味着孩子能回答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就算是孩子对某件事情的解释是错的,也能帮家长了解孩子对哪个概念没有搞清楚。这在教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偏误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是为了用新的方法来消除误解。
第二是阐明(interpretation)。能阐明,说明孩子能用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某个概念的含义,或者是能将普遍的知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当孩子能举一反三给出更多解释的时候,就是他们开始输出自己的理解的时候。
第三是应用(application)。学了之后能在实际的场景中应用也很重要。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未经教育的头脑》中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学到的概念应用于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境中,就说明他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
第四是洞察(perspective)。洞察需要人们批判性地看待不同的观点。在具体问题上,真正有洞察的人,既能批判某个立场,也能为这个立场辩护,也就是说,洞察需要我们客观地看待具体的观点,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所在。
第五是神入(empathy)。神入可以理解为,从精神层面进入另一个人的视角。神入用更常见的词翻译就是移情或同理心,说的是代入他人视角、理解他人立场的能力。神入要求的不是全面的、客观的、总领全局的理解,而是从人的角度考虑,能够从其他人看似古怪、奇特的观点中发现价值。
最后是自知(self-knowledge)。自知就是学习领域一直在强调的元认知,也就是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观察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什么预设信息、个人偏见、思维习惯等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知道自己如何知道、如何不知道,这也是苏格拉底说的“人的智慧”。
以上就是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的六个侧面,希望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