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与风雨:从草原味到古城韵》
清晨的内蒙古宽巷子,是被香气拽醒的。刚出炉的肚包肉冒着热气,用小刀划开时,羊肚的韧劲裹着鲜嫩的肉馅,混着特制的蘸料在舌尖化开,那股子扎实的肉香,是草原最直接的问候。转身钻进奶茶铺子,铜壶里的蒙古炒米奶茶正沸腾,炒米的焦香、奶皮的醇厚混在咸香的茶汤里,配着酥脆的炒米嚼下去,胃里瞬间暖成一片。
烤炉边的羊肉串滋滋淌着油,肥瘦相间的肉块烤得焦香,撒上一把孜然辣椒面,咬下去油脂在嘴里爆开,连带着烟火气都成了美味的一部分。解腻得靠那碗稀果羹,山楂的酸、葡萄干的甜混在稠滑的汤里,一勺下去清爽得很。最后捧着藜麦馒头和荞麦馒头作结,粗粮的清甜中和了满肚子的荤香,才算把这顿草原早宴吃得熨帖。
带着一身满足感奔赴大同,古城墙下的风里都带着历史的味道。沿着城墙慢慢逛,手里的本子盖满了各式印章——有城楼剪影的,有古文字样的,还有带着“大同”二字的,每盖一个章,都像把古城的一角收进了口袋。砖石墙上的斑驳纹路里,藏着多少故事?阳光穿过垛口时,倒觉得这些印章和千年的城砖一样,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
雨来得比想象中急。先是几滴冷雨打在印章本上,转眼就成了瓢泼之势。抱着本子往回跑时,看雨水顺着城墙的沟壑往下淌,把砖石洗得发亮,倒像是古城在借着这场雨,轻轻擦拭自己的过往。躲在屋檐下看雨时,手里的印章本还带着城墙的温度,刚才盖章时遇到的大爷笑着说“这雨来得巧,帮你把章印得更清楚喽”,倒让这场狼狈多了几分趣致。
回程的车上,鼻尖似乎还缠着羊肉的香、奶茶的醇,手里的本子沉甸甸的,盖着古城的印记,也浸着雨丝的潮气。这一路啊,既有草原烟火填满的胃,也有古城风雨馈赠的诗意,倒成了段再鲜活不过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