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博物和冰煮羊

午后的阳光正好,斜斜地落在内蒙古博物院新馆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明亮的光。新馆比想象中更现代,线条利落得像草原上的风,远远望去,倒像是一座卧在城市里的白色山丘,既大气又不失灵动。

进馆时,大厅里的光线透过高窗洒下来,柔和得很。最惊喜的是互动展区,指划过电子屏,草原民族的迁徙路线便如河流般铺展开来,匈奴的帐篷、蒙古的勒勒车在光影里依次显现,比书本上的文字鲜活太多。展厅里的陈列也透着巧思,不再是旧馆那种密集的堆叠,而是留足了空间——比如那具披毛犀化石,独自立在宽敞的展区中央,周围是模拟的雪原背景,仿佛下一秒就要踏雪而来。清代的蒙古王公服饰更是惊艳,银线绣的云纹在灯光下闪着微光,袖口的毛皮边缘柔软得像初生的羊羔,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新馆的展陈少了些沉重的历史感,多了几分让人与过去对话的温度,连角落里的解说牌都印着蒙汉双语的小诗,读着读着,就像听见了草原的牧歌。

傍晚时分,冰煮羊的铜锅已在桌上备好。冰块裹着鲜切的羊肉,随着水温慢慢升高,肉香一点点漫出来。本地朋友说:“新馆离老城区远了些,但烟火气一点没少。”确实,看着锅里的羊肉渐渐变得粉白,蘸一碟沙葱酱送入口中,鲜嫩里带着一丝冰的清冽,配上刚端上来的奶豆腐,甜咸交织间,倒像是把下午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草原风情,一口口吃进了心里。

离开时,新馆的轮廓已浸在暮色里,灯光亮起,像给白色山丘镶了圈金边。原来新馆的现代感与老馆的厚重并不冲突,就像这冰煮羊,用新的吃法,延续着草原最本真的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