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以下为我在微信群“语文心”发布今日重新学习布鲁姆分类学后,引发的一番讨论。即下面所发文字,为聊天记录。其中干老师,是指干国祥老师,他最近就《春江花月夜》做了深度解析,本人也认真阅读并对该诗有了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实际上,具备干老师这种文本解读功夫的属于凤毛麟角。我只是认为,干老师这种解读仍然属于个人修行,若能带领众人一起修行,即传授解读秘方,就更漂亮了。
(《春江花月夜》细读:http://www.jianshu.com/p/0098ce2bc96c)
方东流:国内就阅读而言,更多关注记忆和理解,文本解读亦属于理解范畴。干老师解读的《春江花月夜》作为一家之言,能够体现干老师自身的学识和修养,若能借助你的解读帮助其他读者自己掌握理解该诗,就更好了。
方东流:解读,若只是给出自己的理解,纵使再深再广再绚烂再独特,一旦解读完成,也就成了静态事物,他人只有认同和不认同,接受和不接受两种可能,但此对于他人自己掌握解读文本的功夫或自主阅读的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呢?
方东流:实际上,同一个文本,不同人参照自身体验,都有其个人的理解。理解正确与否,理解是否到位,相比于帮助他人理解正确、理解到位,其本质上仍然属于越俎代庖的行为。
李先锋:方老师有些苛求了呢!干老师的解读其实已给初学者做了示范:在特定的体裁下,如何根据春花江月等规定命题,描绘意象和营造意境,讲述一个故事,抒发一些人情。
马 玲:是啊,这是干老师一家之言,所以如果能像张聪老师那样,以前跟干老师在语文心的诸多争论,那么我们对照着来看,从中也自然能观摩默会许多
方东流:李老师,你们作为教授、老师来看,自然可以这样阅读理解,但作为中小学生,你让他们读读干老师的解读,看能否从中抽离出独立解读文本的思路或者说路径来
干国祥:不知道方先生何义,是解读都是放屁吗的意思吗?
李先锋:根据这个欣赏思路,初学者是可以举一反三,赏析什么秋月叶落,寒雪独钓之类的套路化古诗词文本的
李先锋:方老师好,请不要混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方东流:解读文本,无法穷尽,你解读了《春江花月夜》,还有《高山流水》《渔礁问答》等不计其数的文本,若只是就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只能证明解读者的个人修养和学识
干国祥:逻辑不通,没法说
马 玲:李老师说得很好,请不要混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方东流:干老师,不是这个意思哈!我是说,你若能提供解读思维路径或者说解读步骤、策略,就更好了
方东流:李老师,我还没谈到教学设计
方东流:干老师的解读指向的是“春江花月夜”是什么的问题,我以及众多的读者需要的是“如何得出“春江花月夜”是什么的问题
哈里曼大叔:阐释无穷尽,解一个是一个。通吃的公式不存在。只有语文老师这样解起来,语文教育才有希望。一些公认的解读法则才会渐渐有个大致走向。
方东流:换句话说,干老师的解读,只是你知道“春江花月夜”是什么?但是,众多读者自己需要“春江花月夜”是什么?他们要么只能接受你的结果,但他们自己如何读出是什么呢?
哈里曼大叔:对今日中国语文教学现状而言,教师的个人解读行为就是克服弊端之良药。干老师的行动,就是价值。不必苛求成为唯一正选范本。干老师也只以不断的诠释行动为形成优质教学的先导。
干国祥:解读即是作诗,即是活出自己,即是在处境中寻找真理(非常道)。一灯明亮,万灯酝酿。
干国祥:不懂解释学的基本原理,讨论讲文不对题。
干国祥:如果有一种外在方法可以抵达理解,这将意味着什么?当然,解读的逻辑,进路都需要向公众敞开,因为这是学问的纪律,是交流的纪律。
陈 琳:只有更多的老师重视文本解读,而且自己进行文本解读工作,语文教学才会更繁荣,更有活力。其实,每个文本解读都是一家之言,但众多个一家之言必然造成教学研究的活跃和发展。有时候,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解读观点,但对这种解读行为本身是充满尊重的。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别人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也是对自己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帮助。一线老师如果都有了文本解读意识,至少会去读书和思考,不会再一家之言参考现成的“答案”,或者对某些权威顶礼膜拜。老师只有开始自己思考了,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才会更深入,学生也会更受益。其实,到了课堂上,学生是重要的解读生成资源,会给老师更多的触动和启发,当然这一切需要老师更“明白”文本。因此文本解读更显得重要。
李先锋:方老师好!春江花月夜相当于古时候的命题作文体裁,有特定的模块,特定的写法,区分只在于谁写的意境美谁的人物或情感感染力大,或者语言新颖,主要属于小众诗人群体呈才斗能的交际载体。后来大浪淘沙,部分变成普罗大众的文化消费奢侈品,获得永恒社会意义。现在凭借高明读者的解读,还原了产制过程的手法和结构主题之类的,文本解读的思维过程很清晰。
干国祥:要紧的是,处于其他处境中的解读者,将贡献我所未能见者,于是,解读敞开,对话永远进行着。
干国祥:我以为,可以据理力争否定我的这次解读,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否定解读的行为,或将这一行为无限延拓。解读的自由、纪律、交流、敞开,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江南桂子:就本次"讨论"而言,探讨"干解"是否可成立,是否有新意是有意义的。至于是否可从中提炼一种"普遍适用的"解读方法,它是否可成为一个解读的样本(范式),这不是解读者需负责的,甚至讨论也没有意义 因为无论"答案"如何,都不影响该解读的成立与价值。
江南桂子:解读已完整呈现其过程,该方法是否有普适性,解读者可以去关注,但没有"义务"非做不可。
郭治锋: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阅读者对于每一篇经典作品的最终理解都必须是自己的,但由于每一篇经典作品自从诞生后就有无数的人在解读,所以每一位读者在对任何一篇作品形成自己解释之前都会面临他人的已有解读。这些解读有高下甚至正误之别,为促进而不是限制甚至误导阅读者自己的理解,他看到的应该尽可能是高明的解读而不是低劣的解读。目前语文教师教课备课中见到的课文分析较多的正属于这后一种情况。所以,干老师对《春江花月夜》这番有别于以往教参的品读是有意义或者贡献的,至少是告诉大家,经典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是这样的而绝不只教参一种。这样的解读看多了,每一个读者包括语文教师和中小学生自身的解读能力才能有更快的提高。韩军老师《背影》教学的价值也在这里。
方东流:我这里打两个比方:演员的天职只需要把戏演好就够了,但是艺员训练班的教练则既需要会演,更需要教会演员演。文本解读之于专业人士如干老师,就不能只是充当演员的角色,更应该充当教练的角色。第二个比方,以嚼饭做比,个性化文本解读更像是嚼饭,一个人把饭嚼得再细,再有滋有味,但对于他人来说,需要的不是你嚼细的饭,而是他们如何去嚼才能嚼出味道来,相应的,他者需要的不是结果,更需要的是他们如何也能嚼出他们需要的结果的思维路径。
翟晓周:@方东流 赞同。当然老师也可以有适当的示范解读。
干国祥:神逻辑。看见一个,偏得谈另外一个——反之亦然。逻辑不清是对话的大麻烦
郭治锋:他人再好的解读,都不能代替阅读者自己的解读,但好的解读,无疑会激发阅读者对读物的兴趣,正如坏的解读会使读者倒胃口一样。
干国祥:每次对话或讨论,都得划清语言所指的界限——如果越过就需要澄清。一次解读仅仅是一次解读,一个解读仅仅是一个解读。也许可以考虑:文本(语篇),无论是原作还是诠释,对读者意味着什么?但讨论这个哲学问题似乎在此处又有些玄乎了。
李山林:干国祥有《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实录吗?都想看看你是怎么样将你的解读转化为教学的?各位可推荐《春江花月夜》的优秀教学案例,将优秀教学实践与优秀解读对比,饶有意味。韩军对《背影》的个性化解读已经转化为教学了,但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李韩之争。不管这场争论谁是谁非,但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文本解读之于语文教学的关系与意义。方先生对干老师的议论,涉及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与普适性的语文教学之关系与意义。
冯晓云: 解读结果的呈现是一回事,解读过程(特别是克服困难与调整认知的过程)的呈现,是另一回事。调整、生成属于自己的解读,涨自己的力气是一回事,帮助学生调整、生成属于学生的解读,涨学生的力气是另一回事。
讨论还在继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