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3 华杉
匡章的家庭惨剧。失去家庭的温暖,他更需要组织的接纳和信任,作为一种亲密关系的替代。齐威王对他绝对信任,是完全准确的判断。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而已矣。”】
公都子问孟子:“匡章,整个齐国的人都说他不孝,您却和他交游,而且相信敬重他,为什么呢?”
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奉养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赌博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只顾妻子儿女,不顾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到耻辱,四不孝;好勇斗狠,不顾自己安危,从而使父母有失去儿子,成为失独家庭的危险,五不孝。这无不孝,匡章有其中一条吗?
“匡章的问题,不过是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把关系搞坏了罢。以善相责,是朋友之道,父子之间,以恩养为主,父子责善,是最伤感情的事。匡章难道不想和父母妻子团聚住在一起吗?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他亲近,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都赶出去,也不和他们亲近,来处罚自己,终身不要他们侍奉。他心里觉得,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罪过就更大了,这个就是章子的为人啊!”
前面我们学过,孟子说,君子易子而教,因为父子不责善,你管教儿子太严厉,容易伤感情,把严厉管教的事给别人做,自己对孩子以恩养为主。匡章呢,就遇到了父子相责的问题,但是,他的问题没那么简单,是巨大的家庭悲剧。
他的母亲启,是他父亲的妾,因为和他的父亲起冲突,被他的父亲杀了,就埋在马棚下面。他没法跟他父亲再住在一起,也做不到给父亲养老送终了。或许他做不到,或许他的父亲也不允许他回去。总之父子两人是决裂了。
匡章遭遇丧母之痛,而凶手就是父亲。那么他又失去了为父亲尽孝的资格。既不能保护母亲,又不能为父亲尽孝,他就以自虐来平衡自己,所以又做了一件恶事,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撵出去,孤独一生,也不要儿子事奉。
孟子并非赞同匡章的行为,他只是同情他罢了。
还有一位同情匡章的人,是齐威王。匡章后来成为齐国名将。一次和秦国打仗,匡章率军冲到前面去了,不见踪影,探马看到他换了秦军军服,混进了秦军队伍里去。探马几次回报说匡章投降秦军了,请齐威王发兵攻击。齐威王坚决不信,让大家等着。齐威王跟身边的将领讲了匡章一件故事:“有一次出征打仗,寡人对匡章说:‘匡章,今日如果你立了战功,回去寡人隆重改葬你的母亲!’这时匡章的父亲已经去世,匡章却拒绝了寡人的好意,他说:‘我的母亲因为得罪了我的父亲,被父亲处死。我改葬母亲,又是欺瞒死去的父亲了。’你们想,他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瞒,他会背叛寡人这个活着的君王吗?”匡章果然得胜回来。
匡章惨烈的家庭悲剧,和他的极端自虐行为,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后世儒家没法把他作为榜样来表扬。杨时注解说:“章子之行,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孟子也不是赞扬他,只是哀怜他,安慰他,不和他绝交罢了。他都已经把自己搞成这样,大家还要指责他,和他绝交,不是太残酷了吗?更何况,他的心理两个极端,失去家庭的温暖,他更需要组织的接纳和信任,作为一种亲密关系的替代。齐威王对他绝对信任,是完全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