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释名】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穴在第二个骶后孔的位置,故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解剖】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1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图001)。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
【刺灸法】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阴部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功用主治】清利下焦,补肾壮腰。主治腰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以下麻木等。
【临床应用】
1.痛经
靳某,15岁,学生。1986年11月2日初诊。月经来潮后小腹疼痛2天。曾注射安痛定、口服去痛片均无效果,要求针灸治疗。刻诊:痛苦病容,神疲,面色苍白,下腹肌肤凉,按之疼痛,脉沉紧,苔薄白,舌质暗红。按下法取穴行针,行针后7分钟痛止。病人自觉小腹内畅通,如释重负。留针20分钟,面色转正常。
治疗方法:取穴:次髎(双侧)。双侧髂骨嵴连线中点为第4腰椎棘突下,过第5腰椎,继续向下按骶正中嵴,扪到第2骶棘突下,旁开0.5寸进针;根据病人胖瘦具体掌握,以进入第2骶后孔内为准。患者俯卧于床上,依上法细心取准穴位后,用30号毫针刺入,深度为2-3寸。当病人小腹内有沉胀或酸麻感时,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2次。对寒凝型痛经加灸则收效更速。〔翟秀英,等.广西中医药.1989,12(3):29.〕
2.助产
畏某某,25岁,第一胎于1980年×月×日9时规律宫缩,宫口开入院,宫缩30秒/15-10分,每次阵缩时吵闹,诉说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剧痛。至当日20时宫口仅开3厘米,遂予针刺双次髎,诱导15分钟后宫缩增强至35-40秒/2分钟,腹痛消失,仅感骶部轻微酸胀,安静合作,21时45分宫口开全,35分钟后顺利分娩。〔裴德恩,等.中国针灸.1985;5(2):17.〕
3.产后尿潴留
史某,女,28岁。1981年2月7日入院。患者产后3天小便不通,已导尿4次,昨日下午4时至今日下午3时未能自解小便,小腹胀满,邀针刺。取双侧次髎穴,用泻法,留针5分钟,诉有尿意,继续行泻法10分钟后排尿500毫升。当日晚8时许患者又欲尿不能,继针次髎而解,以后顺利排尿。〔殷克敬,等.陕西中医函授.198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