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两岁以后,各种“无理取闹”的事情频频发生,常常让人头疼不已。
比如今晚的她,吃了一块肉,咬到有筋的地方嚼不动,说是让我帮忙把筋吃掉。我帮她咬掉了一点,把有筋的地方吃掉了然后给回她。
本来以为她会跟我说“谢谢”,结果让人措手不及,当她看到我夹回给她的那块肉少了一丁点,着急得直哭,非要我把吃掉的那一部分肉给回她。
肉已经被我吃进了肚子,给回是不可能了,我如实告诉她给不回了,提出建议从我碗里咬出一点给她,她不肯,只想要原来那块肉的,然后又委屈哭了起来。
我当时状态还好,意识到了不能跟她讲大道理,因为讲大道理没有用,她听不进也不理解。
我允许她哭一会,先接纳她的伤心情绪,等她情绪稍微稳定了再跟她确认她的想法,她原来的意思是只想让我帮忙把筋弄出来,然后不吃要给回她自己吃。
我意识到了其中的误会,和她解释我之所以吃掉那一丁点肉是因为我以为她就是要我帮忙吃掉有筋的地方,我承认自己理解有误,也指出了她表达不清楚的弊端,然后告诉她下次要说清楚,我下次也会尽量问清楚点。
小家伙终于不那么委屈了,后来接受了我先前的建议,我从我碗里给她弄了一丁点肉补回给她。
类似今晚的事,发生了远不止一次了,比如叫人帮忙从塑料袋子里取东西,事前不说清楚,袋子扯烂了也哭;叫我帮忙擦屁股,擦完我随手冲了厕所她也哭,非要说她要自己冲,还想让我恢复原样给她来冲……
相信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不少娃的身上,如果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这些行为,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孩子之所以会各种“无理取闹”,不外乎就是以下几点:
1.内在秩序的发展。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4岁左右体现得尤为明显。
所谓的秩序敏感期包括内在秩序和外部秩序。
内在秩序体一般现在孩子的一些固有想法上,如对物品所有权的敏感,就像今晚闺女认为她那块肉就是她的,我没有经过允许吃了她就很伤心;有时孩子想做的事,结果你给做了她也会有意见非要自己做一遍,等等。
外在秩序一般体现在孩子对周边环境的苛刻要求里,比如家里什么东西只能怎么放,孩子会有一个特别刻板的要求,别人移动或改变一丁点她都不能接受;有时吃饭只能固定妈妈坐哪里,爸爸坐哪里,谁也不能乱坐,等等。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让大人崩溃不已,因为没有多少父母是学习过,意识到过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很多时候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动不动会被气死。
2.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说话对应不上自己的想法。这是孩子常常让人误解的普遍原因,就像我闺女今晚的情况一样,事前没有表达清楚,事后觉得别人做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心里期待落空无比伤心,只能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完美主义敏感期。孩子的完美主义敏感期一般介于3~5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有些事情表现得特别执拗,喜欢追求完美。
我闺女有一次吃薯片,自己弄断了一角就大哭,非要我给她黏回去;她想要我教她画画,如果画错了一笔也非要擦掉,要不然就哭……
这些都是孩子追求完美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只是明显程度不一样罢了。
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1.理解孩子,给他多一些耐心和时间。只有我们理解了孩子的这些行为本身,我们才会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一个样,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和改变,不要急于求成或强行纠正孩子眼下的某些行为。
面对孩子的各种敏感期,帮忙她顺利度过就是最明智的做法。这也是我在《孩子的敏感期,教养的关键期》一书中学到的知识。
2.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打击。孩子成长存在困惑遇到挫折,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打击。
有些事,虽然没办法顺着孩子的意去做,但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也是好的,孩子从中至少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点。
我就曾经花了三四十分钟来告诉闺女,说弄断了的薯片是黏不回去的事实,尽管刚开始孩子很难接纳,但后来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后来遇到同样的情况她自己就会说出来东西碎了就黏不回去原来的样子了,这就是孩子进步的地方。
3.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尽量避免用大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
孩子的行为都有孩子自己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问题也许很容易就能理解,但如果我们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看不懂孩子的做法。
只有当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就像大人拉着孩子去逛市场,大人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只能看到大人各种各样的腿,大人觉得商场好看,孩子却不觉得大人的腿好看。
如果我们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事,你怎么可能理解得到孩子的那份崩溃与无助呢。
4.非原则问题,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虽然有时候孩子的需求看起来并非有必要,比如吃饭时非要爸爸坐哪个凳子,妈妈也只能坐指定的位置,这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满足孩子即可。
在孩子看来,内心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想要的秩序得到了维护,孩子就会觉得心里是安全的,会觉得自己是快乐的。
如果她心中想要的秩序得不到维持,孩子会表现得很焦虑,因为安全感的缺失会让她十分不适,但他又没有办法精准地去跟大人表达出来自己的意思,只能着急直哭。
满足孩子的必要需求,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呵护与滋养,孩子成长就会更有力量。同时,这也是为孩子以后能够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如果孩子的这些内心需求一直都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充满不安和焦虑,很不利于孩子的后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