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上海机场集团官方微博消息,针对网友反映的“沪N牌照救护车闪着警示灯在浦东机场接机”的博文,上海机场方面回应称,经查实,该救护车系浦东机场所属,为浦东机场当班员工私自违规使用,机场方面将按规定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12月8日 中新网)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前款规定的道路优先通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这些白纸黑字的规定在某些人眼中熟视无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视频中的救护车明目张胆的在机场接游客,那些时髦穿戴的游客也是坦然自若的拎着行李上车,我们不由可以猜想一下,有可能救护车变身浏览车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民众的愤怒之情就是在于这种十分“熟练”的行为上。
本次事件实际上暴露出一个让人们担忧的问题,我们的相关人员应该如何进一步的将救护车的出勤规范化,管理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对驾驶人员进行严格的普法教育和使用备案。救护车是拯救人民生命的加急干线,他的时间应该是用在与流逝的生命争分夺秒,而不是用来载客的!
(2)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凭空多出720元,收到短信提醒后学生们一度以为是“诈骗短信”。原来,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值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9月22日观察者网)
这种资助既保护贫困生的尊严和隐私,又实现了“精准扶贫”,如此人性化、科学化的“隐形资助”模式赢得网友一片点赞。如何精准、高效地资助贫困生,曾是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难题。为了公平,一些高校制定了苛刻的程序,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必不可少,“贫困证明”是硬杠杠,有的还搞出登台演讲“诉苦比困”的闹剧,让受助者的尊严无处安放。越贫困越敏感,不少贫困生选择放弃。但若程序不透明,又难免暗箱操作,资助金可能沦为班干部的“唐僧肉”。
其实我们先想在公平与尊严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护贫困生尊严,又使资助落到实处?在这个问题上,个人感觉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总有一种相对最好的。在大数据支撑下,“偷偷”给贫困生打钱即目前的最优选择。大数据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通过分析学生每月的就餐次数和消费金额,基本可以得出这个学生的生活水平。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了技术的支持和辅助,高校可以通过实时数据的检测可以看出消费的力度,辨析那些是需要帮助的同学,以此来资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