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许地山先生的巜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一文。
作者由一家剃刀铺的广告入题,店铺徒弟在喊:“要买真钢一条线,不买废铁一大片。”作者由此想到了:怎样让一个民族的“铁”不锈,永远有用,永远犀利。
作者认为,文化民族的自觉自卫,应是这样的:能够以民族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经验来保持他的生命,不能采取他民族的长处来改进他的生活。
作者认为“凡伟大的民族必拥有永久性的典籍和艺术”。这些典籍,多寓“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文心雕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读到“至德”,我想到了近期听魏书生老师的直播,他反复引用巜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些都要靠坚强的毅力,全心的修行才能达到。
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位才子历经磨折,在俗世的壁垒前,不断调试自己的耐挫力,以困境为修炼的对象。他躬耕东坡,自制了美食以享用,化若涩为甘甜。在他赴任期间,一心为百姓着想,曾把海南荒凉之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位有趣的老人,以他的学识、豁达的心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许地山先生在该文中还写道:“凡伟大的民族必有生活向上的正当理想,不耽于物质享受”。他认为,沉湎于物质享受的民族是不会有高尚的理想的。我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想到了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想到了一些科技人员潜心研究,为人类造福。
前些时看了一个视频“了不起的职校奇才”。一个职业学院的95后小伙儿一一张亚东,在自己菜地徒手建高铁的片断。他在邻居的帮助下,数次实验最终成功。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正是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提倡的吗?
少年强则国强,昭示着一代代人,不懈追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