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有个很厉害的同事曾说起过“没办法的,总要去经历在厕所痛哭这样一个过程。”当时我不太能想象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工作而已,谁没事去经历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啊。
但当我现在再来回想过去一年的经历,我好像能有一些感同身受了。
Part1:一段段痛苦的经历
痛苦一级:挂盐水中熬出的发言稿
时间回到去年九月,快月底的时候接到任务要做一个发言,很重要也很紧急,我其实努力在准备,但身体突然不适,需要去医院连挂三天盐水,而不巧的是,活动当天就是我挂盐水的第三天。
为了能做好这次发言,第一天的盐水我是在改稿子中度过的,离开医院时已经快半夜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去一个学校磨课结束,带着修改意见匆匆吃了晚饭,我又去挂盐水了,这一天除了继续挂盐水改稿子外,我还需要做一个发言ppt,于是我半夜回家继续奋战,这时的我丝毫没觉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即使手上针眼还依稀可见,身体也并不在最佳状态,但对完成任务的执着坚持让我完成了ppt。
一眨眼就快凌晨三点了,迷迷糊糊睡了几个小时,我正式踏上了一天的活动现场,顺利地完成了发言任务和现场活动,于是我整理好东西,继续完成第三天的盐水。
事情结束了,但自己还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我竟然可以挂着盐水还能把稿子完成了”的惊喜体验中,这份在挂盐水中熬出来的发言稿,回过头我还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怎么可以为了一个发言而把身体放第二位呢?但当时我丝毫没这觉悟…
痛苦二级:中耳炎和高烧中的录课
第一学期又恰逢督导+教学评比比赛,异常忙碌,从十月开始,我就同时在准备2节督导听课和1节比赛课,还好有惊无险完成任务。
比赛进入了下一阶段,需要提交一节新的完整录课,于是我马不停蹄开始准备,不幸的是在提交比赛材料前一周我感冒了,鼻塞+嗓子哑,但没事,精神还是很好的,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周末两天拼命做准备,只等周一去试教了。
周一早上被耳朵痛醒,一开始隐隐刺痛,但好像越来越痛了,实在坚持不住去医院检查,竟发现中耳炎了,说是因为鼻塞引起的,而炎症还引发了发烧,当我现在医院外的十字路口,阳光隐隐露出照得我暖洋洋的时候,我心里却凉凉的,“我的课怎么办呢?材料都准备好了,难道我不继续了?”于是我立马做了个决定,下午回学校把课录了,然后再请假回家养病。
于是我带着高烧,以及说话就耳朵刺痛的难受,和学生上完了比赛课。没想到的是,上课前我恹恹的,话都说不出,但进入上课后,我竟然精神异常好,说话都有力气许多。虽然课没有上完,但比起交不出视频的结局,当时的我已经很满足了。
接下来几天,我就回家安心躺在床上每天测着体温上上下下,直到周五才终于退烧。
这一次别样的录课经历,是挺痛苦的,但当时的自己光顾着耳朵的刺痛,已经顾不上思考这个痛苦了。于是我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周一又去上班了。
于是我很幸运的中招了——甲流,并且再次带着高烧完成了比赛的答辩环节,我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进阶了,发烧也像没事,答辩完去医院就医时,护士都惊讶于发烧39+都没觉得自己烧的很高吗?大概可能我已经被病毒搞得没知觉了吧…
痛苦三级:开课前的情绪奔溃
第二学期,我身体不错,除了一次全天满课导致的太累发烧外,一直没有身体的不适。
但身体是好了,各类工作却接二连三不断来。
第二学期我要上一节课,没有案例参考、跨年级借班、与我原本的工作没有重叠,导致我除了要完成已有工作外,还需要额外自己找学生、协调时间、设计课程、寻找资源,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又与很多其他事情冲撞在一起,如团委换届、校园开放日、学生比赛、学校运动会、小主综调研等等等等。
当所有工作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扑向我,而我还要拼命思考“三批不同体验阶段的学生应该如何在校内被允许的时间段完成项目”、“最后这节课到底如何呈现”的问题时,这让我很焦虑。
所有事情都环环相扣,而又被重重制约,同时还有很多待定事件像盲盒挡在你不知道的前方。我是棋局中的棋子,却又要下棋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于是在五一假期前的夜晚,我在床上释放了所有的情绪。
那一刻,我好像感受到同事说的那种经历,是极度精神紧绷下的痛苦和情绪释放后的莫名轻松,这个临界点,很微妙。
起伏终究要归于平静,所有未完成的工作也需要擦完眼泪一件件做,于是大哭以后我异常清醒,直到半夜都在梳理醒来后的工作应该如何继续(《情绪奔溃后恢复思考》)。
当然,所有的工作都顺利地在截止时间前完成,开课也圆满结束,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平静,我又好像回到了平时的自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痛苦四级:培训后的背痛
紧张又忙碌的一学期终于要结束了,又接到了全市紧急培训的通知,于是结束了学校工作,又开始了紧张的培训活动。
培训内容紧凑而密度大,内容丰富而有价值,让我不得不全神贯注记录笔记,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导致我连厕所都不敢去上,除了中午吃饭的一小时,我几乎和培训座位黏在一起,不是在记录培训内容,就是在整理培训内容,让我既满足又充实。
两天的线下培训结束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放松一下了,没想到这一躺下,就再没好过。
隔天醒来背痛腰痛脖子痛,痛到无法坐着,只能短暂站着,或者躺着,我估摸着大概是培训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于是我躺了半天,下午又找了几个全身拉伸的视频来做,放松肌肉和身体,希望缓解不适。但似乎效果微弱,除了拉伸的时候感觉身体有所缓解,只要结束拉伸,又开始各种难受,于是从下午到晚上,我一直在拉伸缓解自己。
休息了一天,隔天又去参加了半天会议,回家后感觉自己前一天的拉伸白做了,于是我又继续拉伸,然后忍痛参加了第三天的培训。
当我忍着完成培训后,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恢复不适,但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去新疆的徒步旅行,耽误了甘南旅行,整个暑假都在理疗、看病恢复自己从颈椎到脊椎腰椎的不适。
这次背部疼痛的经历,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疼到只能躺着,疼到半夜连着胃一起疼,疼到连晚上睡不着,需要抱膝蹲着或者不停地做背部拉伸的动作才能缓解,甚至疼到快不能呼吸,也许这是紧张的培训导致的,也许这个隐患早已存在好几个月而培训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从结果看,真的不敢再回忆这段痛苦。
当我在开始写下以上这些文字前,我还一直反复回想起那些痛苦的经历和身体的不适,无法从过去一年的痛苦中走出来,也会害怕新的一年这些痛苦会循环重复。
我被困在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恐惧中。
但,当下的力量告诉我们,过去不可追忆,未来还未开始,当下才是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和抓住的时刻。
所以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将过去打包整理收进记录册,并努力从这段经历中定位好当下的自己,以便能收拾好自己,重新出发。
part2:重新审视自己
在18年时,我曾给自己做过一年的人生实验手册,养成了一些我认为对自己长期有帮助的习惯,但当随着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增加,我在不断的舍弃和不得不舍弃中,将他们都丢在了工作之后,从而导致自己的身心偏离轨道,产生诸多问题,那与过去几年相比,我有什么不足和进步之处呢?
一、思考不足
所以和6年前的自己相比,我变坏的地方有:
1.缺乏运动
其实在前几年我还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即使无法在家运动,也会借着上下班的时间骑车运动,保证自己在运动的状态中,但自我搬家后,运动时间和运动的机会似乎都大大减少,很多时候因为白天太累或课后服务太晚而回家直接倒头就睡,因此,运动时间从每天运动,逐渐减少到几周一次,最终没了运动的固定时间。
而缺乏运动最直接导致的就是身体变弱,每天睡不醒、胃口一般、情绪一般、身体脂肪变多……最终的结果就是,身体免疫力变差,容易生病。
2.拖延症
原本,我习惯提前很久开始准备做一件事,慢慢做,比如先做一些调查,然后每周推进20%的事情。但现在却不一样,由于要完成的事情比以前多了很多,而每件事都需要花精力去思考去执行,很多事只能排队等着被完成,最终导致我开始短时高强度做一件事,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这说明我对工作压力的阈值变高了,间接导致自己短时强压高强度工作,从而更直接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和精力。
3.大幅减少记录
我觉得记录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不论是什么方式的记录,都是对一些事情的再思考和整理。
但是今年整年完成的文字记录只有50条,这与我之前的每日总结差的太多,时间不够、太累了想睡觉、忙着加班、刷刷手机放松一下等待,每天总有理由不去记录,因此被记录下的内容越来越少。
4.缺少协作能力
在工作中,我也存在许多与人合作中的不足,如不懂得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会划清自己的工作范围、缺乏人际交往、不懂拒绝等等,这些问题也导致自己在工作中时常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
5.精力管理不足
我就有个不好的习惯,当有事情没做完时,我总会一直想着它,即使手上不开始,但心里一直记着,其实这对自己的精力而言是一种消耗,行动没开始但情绪已经开始了,当真正要开始行动时,又觉得情绪不积极状态不佳。只有一件事时这种精力被消耗的感觉还不明显,但当很多件事都排队被解决时,这时的脑子就一直在运转,思考手上在做的事,同时还要分心给未开始做的事,所以有限的精力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时间久了就像手机电池,还没用就没电了。
当然,精力管理也会影响时间管理,没有高效有序的管理程序,工作量增加后就容易出问题,忙到飞起但效率不高,第二学期的情绪奔溃就有这个问题。
二、找到闪光点
除了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外,在这一年高强度的工作中,我自然也有许多进步和收获。
1.从无到有再到优的主题活动设计路径
这一学年,我从原有的课程跳出来,做了几个新的主题活动尝试,其中2个主题是比较完整的。过去几年的教学,我是手上拿着有限的外部资源,思考如何将它们转化成活动,这个过程已经有一定困难了。今年,我尝试突破,真正遵循文件要求,从学生身边的真实现象和真实问题出发,自己找资源、自己设计框架、自己实践,去形成主题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满足就是在主题活动真正落地的这段经历,这不仅是学生即将有的经历,更是我作为设计者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经历。2个完成的主题活动从选题、学生背景调查、主题背景调研、自己学习相关主题知识、结合相关要求设计框架、细化框架形成主题、进行实践、边实践边修正设计、完成实践和修正,从开始到最后文本资料就有五六版,小改就更多了。
虽然最后的版本依旧有许多可改进之处,但这是一个想象转化为现实的物化成果,不完美却真实。
我不需要停留在文本中的完美,而喜欢能够去掉重重滤镜后依旧保持真实的东西,我在努力达到这个想法,也正走在这条路上。
2.正式参与区域磨课
作为区中心组,刚进组的时候我对去学校磨课挺怕的,不知道如何用短短一次听课就指出要害。对我而言,我需要深入了解了主题活动的前因后果后,我才能把自己代入到当下课时中连贯地去感受这节课。
但其实磨课这件事,也是需要实践才会有经验的,沉浸式感受是一种个别化方案,根据课型标准提供模版化的修改意见才是磨课的第一步,于是我就在孟老师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进入到磨课场景。
在磨课时,我会遇到各种各样全新的学习主题,也会遇到各种经验不同、经历不同的老师,我会在伙伴们的意见中思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看课视角,也会在思索伙伴们的想法时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困惑,更会在看课磨课过程中收获学习许多教学的新方法,这些有趣的过程不仅积累了自己的磨课经验,也间接积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虽然至今为止我还没独当一面,但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除此以外,每次磨课都需要评课,这也算是完成“作业”了,因此每次都需要对磨课的经历再做一次复盘,就着某些关键点再深入思考一下,也许就能提炼出评课的发言稿了。
3.完成了第三次区域教师教学评比
四年一次的区域教师教学评比,我参加了3年,第一年拓展、第二年信息,而今年是探究(综实)。在开始这一年比赛时我有点怂,因为第一年拓展时,最后一轮答辩环节,我被评委问懵了,尬在台上的经历非常不堪;第二年信息比赛时,最后一轮我在台上借班上课,台下评委一言不发全程无交流;今年会是怎么样呢?抱着这种不好的感受,我还是努力准备,却在最后两轮深受发烧的折磨,但好在这次答辩没让我尬在评委面前说不出话。
其实每次参赛我都有很不好的经历,不论是准备课时的忙碌,还是课不好时的焦躁,都让我很难受,但我一直抱着“当你感觉痛苦时,你是在上坡”这样的心态认真去做,一切难受都在行动中消减为对课要上好的执着。
这三次比赛经历,也见证了自己教学上的进步,从第一次参赛的懵懵懂懂,到第二次参赛的到处求建议,再到这一次参赛的力求真事真做,虽然三次比赛课型不同、内容不同、上法不同,但背后的教学理念却从没变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规律、在主动参与中提升能力,而我更重要的是激发、引导、指导,设计更适切的学习支架、组织更适合的学习活动,帮助不同学生进步。
4.及时反思和记录
虽然这一年,我的记录数据很少,但对教学的思索却从未停下,当我在准备2个主题活动时,我的记录内容主要有:
1)反思自己上课的细节(《设计适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问题抛给学生,解决问题》、《上岗工作第一天小记》、《记录上岗工作后的反思及二次上岗》、《一次关于人工智能辩论的课堂活动》)
2)反复推敲学生能力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对于获取和加工信息重点在哪里的问题,终于有新的突破了》、《对于职业体验的困难点》)
3)学习新内容的自我吸收(《杭州学习之旅的再回顾》、《一点思索的记录》、《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很有趣》、《关于职业体验最近的一些学习》、《对职业体验的更新的认识》)等等。
这些记录有些是灵感来了主动写的,有些是脑子里一团浆糊时整理思路写的,有些是想法不同无处宣泄时写的,还有一些是虽然很累但还是想写两笔后一发不可收写的,不论哪一种方式开始写,最后都会被如实记录下来。
其实,记录是一种很好的清零的方法,当我们心中被很多事缠绕时,找个树洞倾诉、写一篇私密的日记、录一段语音等等,用你喜欢的任何方式记录当下你的所思所感,这时的自己像在倒垃圾,但又需要一件一件拿出来有序地倒入垃圾桶,所以我们会从混乱、无序、焦虑中解脱出来,最终归于平静。
5.“完成比完美重要”
这句话是很多年前一位朋友说的,当时在还未开始做一件事前,这句话鼓励了我开始跑步、学习演讲,后来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追求完成就好,我希望能更好、再好一点,甚至希望没有瑕疵,达到完美。
所以我做所有事都会全力去做,努力去思考如何没有瑕疵、破绽,做到完美。当只有少量事情时,我很享受这个不断捉虫达到“完美”的过程,但当我手上的事情翻倍出现,还总喜欢挤在一起出现时,做到“完美”让我很疲惫,身心皆是如此,但追求完美已成习惯,这个惯性让我无法降速甚至停下。
我这才意识到,一味高要求、事事求“完美”真可怕,时刻为了达到高目标而神经紧张、时时琢磨哪里还有不足之处反复抠细节、总是不满足自己当下的成果,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还可以更好”中,透支自己的精神能量。
于是在答辩前我又发烧了,还没准备好发言稿、ppt,还没想好评委会问哪些问题,种种不“完美”让我更焦虑,但身体已经被迫停下,当我躺在床上冒出“放弃”的念头时,我仍不希望自己以“不完美”的状态去面对这场答辩。
但事已至此,到底是过程更重要,还是“完美表现”更重要呢?最后我以一种非常不“完美”的状态结束了这场答辩。
当我丢掉了“完美”的包袱,回想这个过程时,我又想到了“完成比完美重要”这句话,谁都希望能以最佳的状态、最好的姿态面对所有事并处理所有事,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你越执着什么就越难以得到什么。
而你越想求什么,又证明你越缺什么。当我希望事事完美时,我是否希望的是一种肯定和认可?而肯定和认可背后我又缺什么呢?也许是缺少自我的认可吧。但向外求,永远无法求到我所缺的。
所以做完一件事而不是做完美一件事,又有何不可?
再者,降低要求,只求完成,也许还能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part3:眼看脚下重新出发
在我刚入职时,教研员曾说“一个新老师的前五年很重要”,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认真学习和实践,努力汲取各种新的东西,尝试每一个比赛,做好每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的机会,因为我希望能做到教研员说的“成长”。
第0入职年:制作一本自己的人生实验手册——记录过去一年自己的成长
第1入职年:眼界决定了你想象的天花板——记第二年的总结
第2入职年:从云端回到地面,学习是不变的话题——记第三年的成长轨迹
第3个入职年:奋力冲上每一个浪头——记一学年的经历与感受
第4个入职年:选择or not?——记第五个总结年
第5个入职年:去做你觉得有意义的事——记一学年的感受
而现在,我已经过完了第六年,这一年是前五年学习成果的再提升、再应用、再转化,我觉得有艰难但也很顺利,依旧是在我熟悉的道路上继续挑战打怪。
接下来,我不再是一位“新教师”,过往的思维惯性和节奏不应再继续使用。
那我该用什么样的节奏前进呢?
人生是旷野,不是小径。
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用接下来的一年去摸索。
希望自己能保持基本的生活习惯,保证身体的健康,不求完美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努力记录当下的所思所感,小步去尝试新事物,始终拥有好心情和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