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心来说,语言是多余的,因为语言是要表达内心和想法的,而之所以需要表达是因为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而语言一旦说出就已经与本心有了距离,因为你所表达的只是你对这些语言的理解,你觉得这些语言可能表达了自己,而听者接受到的只是这些语言,而不是你的本心和想法。这些语言在听者那里,有他自己的解读,因此,他理解的和你表达的,未必是同一意思。
基于此,古人先贤有很多述而不作,如孔子、佛教、禅学等,修到极致均是无需语言的交流,论语、佛经、禅道等等文字只是记录,试图说明本心和本真的东西,但真正能否学会和领悟,却是要靠心和心的体会和感受,并不仅仅是读到这么简单。正如禅道,靠悟性,靠每个人对世事的体会,语言纯属多余,若真能靠语言便可悟道,那禅机岂不成为一件容易的事?真正地悟道是不可说,说不出的。
就像今日心理学的研究,两个人的对话与交流,绝不可能是两个人的简单交流,而可能是六个、八个甚至更多的人或者心的交流:一个人的本心、现实、语言,另一个人的本心、现实、语言,彼此所理解的对方本心、现实、语言,其中还有词不达意、说出时间、时机、情景等等更多情况,同样的语言,昨日说出、今日说出、明日说出,其意义肯定不同,因此述而不作,关注当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吧!
虽然上面说了语言在表达本心上的局限性,但要想使自己领悟的世界让更多的人领悟,使自己的本心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距离更远、时间更远的人了解,文化传承和延续,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和记录,仍是功不可没的最重要的工具,不可或缺!能真正读懂作者意图的或者在文字中使自己顿悟,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本心,无疑,作者就成功了、圆满了。因为这些说出来的语言和写出来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不同的人能从中读到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使这些经过历史长河筛选和流传的文字得以生命力无限地存在着,传统文化和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生命力旺盛、长盛不衰,是有其存在的宇宙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