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个人一起聊天时,如果大家的知识、见识、意识相当,往往能相谈甚欢,并且能够谈论到很多很深入的问题,也因此能不断加深友谊。而一个人如果能在众人中显得比较博学和博闻,也会非常容易获得大家的欣赏。可是也有一些人会感叹,别人那么优秀我只能欣赏一下,我自己是怎么都做不到的。那么问题来了,做一个见闻广博的人真的很难吗?
我总结过一下自己的个人经验,也留意观察过很多有思想见地的人的学习习惯,发现每个内在丰富的人,无非都是做了三个动作:多读、多看、多听。
我认识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玩,可是神奇的是,他却非常的见闻广博,夸张一点讲博古通今这个词也是可以用在他身上的。我一直也很奇怪,他的知识面里很多跟他的工作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可是他依然能够了解得非常多。时间长了,慢慢了解到,原来他从小一直都有阅读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买了很多的书供闲时阅读。即使因为工作忙不能每天坚持看书,也会每天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看看新闻和一些网络信息,自己喜欢的内容会长期关注,而时事新闻也每天都看,相当于不断的加深对自己知识体系的持续更新。如此一来面对任何场合都可以找到一些话题做谈资,这就是多读带来的好处。
而我自己也是长期阅读,身边的人看着我没事干的时候总在看手机,有些人会好奇的瞄一眼我在看什么,有时候碰到身边有小朋友看着我老看手机还以为我手机上有什么好玩的游戏,而我敢随时接受任何人的检查,我的手机里没有任何游戏的APP,有的只有大量的电子书和文档,还有很多跟我职业相关的订阅号,以及学习APP。而近两年开始重温一些曾经看过的经典书籍,在深度阅读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又有了更多新的感悟,并且可以将一些感悟运用在工作中实践,现在发现阅读是一件越来越有意义的事,所以真诚的推荐大家多读。(当然建议大家多看经典书籍和专业书籍,少看一些不切实际的小说或鸡汤文。)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其实就是多看。不管我们看了多少书,对于书中所描绘的东西不能亲自体会一下,你怎样也无法真实的感受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读过多少唐诗宋词中的江南烟雨,都不如你亲自走在苏州的园林中体会春花秋月的美丽,也比不上你在小桥流水中徜徉后的惬意。背过多少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不及你穿上一身红装到那冰天雪地中亲身感受一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来得真实。迈开腿,走出去,把你读到的再亲眼看到、触摸到,体会到,必定会让你终身不忘。
同时,如果针对自己的工作相关的事物,也多去针对性的观摩。比如说你是开工厂的,想做好自己的工厂管理,你可以多去自己同行的工厂参观学习;如果你是做餐厅的,你也可以找跟自己类似的餐厅多去探访;你是做商场的,你就四处去逛商场。在观摩的过程中,认真的了解别人的优点,甚至带着自身的问题去看,去发现。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看看别人会注重什么细节上的工作,同行就是最好的老师,看多了,你自然会多一些灵感,再将这些思路理清运用在自己的事业上,博众家之长,避开常规的误区,往往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是建议生搬硬套,而是希望能带着思考的去做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模仿和改进)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读遍这世界上的书,更不可能踏遍这世界每一寸土地。那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学习吗?当然有,多去倾听。倾听比你年纪大的人的经历,倾听比你优秀的人的经验,倾听来自个一个问题正反两面的观点论述。
比我们年长的人,在岁月中走过与我们同龄的岁月,我们所面临过的问题,他们或亲身经历或亲眼见过。他们的经验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比我们优秀的人,往往是能在某个领域深耕过,才能获得我们所看到的成功。我有一个朋友学艺术的,之前的基础能力已经做得比较扎实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突破点,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现在的师傅,在师傅给他的建议下,他一步步的提升,前后一年时间,我看着他的技艺飞速增长。找到良师益友并听取他们的建议或意见,这些师长都是可以为我们做引路人的。
网上常有人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件事是否可以做,一定要去找在这个领域已经成功的人,千万不要找做失败的人。我想说我不敢苟同,换了是我,我会两者都听,听成功的人讲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对照自己,这些经验放在自己身上是否可以复制。听失败的人讲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样的分析自己是否能够规避这些风险,通过什么方式规避。这样才能正确的了解到一件事的两面性,最后两者结合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取舍。
在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愿意和善于去倾听,能让我们增加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再同时做到多读、多看,无疑是能给自己的思维增添了立体的感知能力。
成长并非朝夕之间,不要相信那种做了个梦遇到仙人指点就能够天下无敌的故事,从现在开始刻意练习多读、多看、多听,在加上勤于思考的习惯,一定会让你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