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要离开家人的心情吗?
我记得当我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内心是很激动的。那时的我,受够了高三时每天早上六点钟在睡梦中被妈妈叫醒去上早自习,受够了成绩一有波动老师家长轮番找我谈话,受够了故乡小城的那些已经看腻了的风景,想着终于可以逃离爸妈老师的管束,再没有山一般的作业,没有高考了。
那时的我,从湘南小城初到武汉,对一切都抱有美好的幻想,我以为大学是无比自由的,我以为自己不会想家,我以为自己能够坚强地去面对未知的风浪,我以为我能处理好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困难,我以为我能过得很好。
我曾一直认为,像我们这种正值二十左右的美好年纪的青年,是该有点追求的:在大学也不能荒度时日,要努力学习稳住绩点拿奖学金;趁放假要多去外面走走,拓宽眼界陶冶情操;要多去参加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要和同学搞好关系,未来职业道路说不定会更加平坦……这些种种,我想我们刚进入大学似乎都已经考虑好了,我们也随时准备大干一场,期待自己能有所突破。
我不知道你们读到这儿有没有发现,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我们的、爱我们的人。所以到这里我觉得我之前想的很多东西都是自私的,任凭我把未来想得如何如何好,我却一直忽略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人,更该死的事实是,我在慢慢长大,他们却在慢慢变老。
的确啊,从小到大,我们想到的都是我们自己,却很少考虑到别人,尤其是,我们的亲人。
你或许忘了,爸爸妈妈送你去远方读大学,眼神里的那种看起来淡淡的、实则浓浓的不舍;你或许忘了,你的升学宴上,爸爸喝得醉醺醺之后对你说的那一番听起来像醉话、实则字字酝酿良久的话;你又或许不知道,你上大学之后,他们会时时想起你,会下意识地去你房间早起叫你起床,会在超市看到你喜欢吃的菜驻足良久,会时不时地在朋友面前提起你,却又时时发觉你已经不常在家中了......
他们真的希望你过得很好,所以电话里视频里都是对你的嘘寒问暖或是安慰鼓励,但他们有时候真的过得不好,因为想念你,因为担心你。
他们的心里很大部分都装着你,而你的心里很大部分都装着自己。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在饭桌上他们谈到了“空巢老人”这个词,爸妈眼里的光似乎都变黯淡了,我当时还觉得,老人?爸妈还这么年轻,我还在上学,这个词啊,还远着呢。现在我发现啊,爸妈似乎已经半只脚踏入“空巢老人”的阵营了,作为儿女的我们,以后回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少,而那时天真的我,却还没意识到。
或许你会说你催促自己努力奋进的动力正是因为他们,你的心里一大半装的都是他们,可我要说的是,你心里若有他们,真应该花些时间好好陪陪他们。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父亲在节日为三个儿女准备了一顿丰盛的菜肴,可是三个儿女都因为各种事情说不回去了,父亲很是失望,手里的筷子缓缓放下,说了一句:“嗯......又不回来了啊?”。一个“又”字,着实让人扎心,其实做父母的是很需要子女的陪伴的,作为儿女的我们,可以说是必须抽时间陪陪他们,放假了,回家探望探望他们;到周末了,打个电话问候问候;过生日不能到场,在网上买好一件礼物寄过去;每逢佳节,带上孩子和礼物回家庆祝庆祝。
我对亲人有了更深的认知是在大二,原因我也说不出来到底是哪一个。
可能是我看到了爸爸依稀可见的白发,也可能是妈妈眼角愈来愈深的皱纹,可能是外公外婆的身子愈加佝偻了,也可能是爷爷已经走不了路了,可能是奶奶前不久去世了,也可能是,我发现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我以前觉得,从长辈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我还没有能力回报他们,所以我想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我就会多去看望他们。
可当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才感觉我之前的想法统统是借口,因为有些亲人们,可能真的等不到我以后来对他们好了。现在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愧疚,愧疚记忆里没能留下她更多的笑容和亲切的唠叨声,只剩下她模糊的面容和微弱的对我小名的呼唤......
国庆节要到了,我早早的买好了回家的票。高铁站人山人海,我拉着一个笨重的行李箱,背着书包,提着袋子,跨越千山万水,来见我想见的人了。我知道他们都过得很好。我和他们聊天,谈论我的大学生活,谈论他们的工作,也谈论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短暂的8天里,辗转三地,坐车的时间几乎占了假期的三分之一,但我一点儿也不累,真的。
其实啊,和家人相聚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不要老把这些事情放到以后,因为你的以后啊,比他们长,这日渐稀少的相聚的时光啊,他们期待着,你也要珍惜。
我翻了翻桌上的日历,离下个回家的日子,还有三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