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给老妈买了面包、芝麻糊还有各种小零食过来。
“这些东西可便宜了,我买了好多,给你们拿点过来。”侄女说。
临走时又说:“奶奶,要抓紧时间吃哦,不然就过保质期了。”我看了看保质期,时间真挺紧的。
一天偶然发现楼下开了一家小超市,名曰“临食店”。没有装修,甚至没有像样的货架,东西基本就直接放在纸箱里卖,看着像摆地摊的。
抱着好奇心,进去看了看,才知道店名的意义所在。“临食”就是临期食品,因临近保质期,价格出奇的便宜。
这么说来,侄女在网上买的应该也是临期食品,所以价格便宜不少。这孩子一向精打细算,会过日子,比我强多了。
上网看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
临期商品的众多拥趸居然都是95后(我侄女96年的)。他们自称“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在我的认知里,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和我们这些追求性价比的老年人,才是临期商品的主力军。
什么时候,年轻人夺取了临期商品的主力购买权?
他们不是崇尚高消费,奢侈品牌吗?现在降级消费了?
然而,他们不认为这是消费降级,他们的生活品质并没有降低,只是消费更加理性。
好的临期零食,单价是原价的1/3甚至更少,而保质期往往还有6-9月。
品质降低了吗?并没有。但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便宜了很多。你能说消费降级了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消费降级”的感触。完全在于商家的宣传误导了大家。
在商家营造的以“消费”衡量一切的语境里,不消费或少消费,就意味着“消费降级”,是生活水平下降和生活质量下滑的表现。
但是,如果跳脱出这套逻辑,这样的“消费降级”,倒像是当代年轻人离自由更进一步的主动选择。
有网友说:
“这届年轻人,非常实际,早就过了比谁花钱多谁就牛叉的层级了,真正的年轻大佬们都是比谁花的少。”
能省则省,是多数年轻人的真实消费现状。实惠,是他们的消费内核。
这些受困于996、007的打工人们,不想再通过过度消费救赎灵魂,他们找到了一个更直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