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常说天一阁看不到书只能见建筑与园林,这当然有馆藏条件不足的限制,但是仅就可以见到的建筑与园林,我们就已经说清楚、说透彻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那些每天可以见到的景物,真的要较起真说上个所以然,也是很难。
宝书楼前后的这组假山、亭榭、池水、庭院构成的小园林,是我们讲解天一阁时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部分。长久以来,九狮一象、美女照镜、福禄寿石、海龟朝音等等构建了多数游客对这组园林的基本认识,但是,这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文人园林还能不能有更多地阐释方式呢?
这篇《宝书楼园林简说》只是我平时对于这组园林所思所想的简要总结,受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局限,这些文字可能不能表达这组园林空间全部、准确的内涵,但一定对加深天一阁遗产价值的认识有所帮助。毕竟,正如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所说:“价值评判是我们开展所有遗产保护的基础”。路漫漫,吾辈当不断求索。
上周朋友圈里做过预告,原来以为把自己平时的笔记和前辈的研究综合起来,总能在一天里面凑出一篇。结果写了一天才行文到半,因此索性分为上下两篇。一共八个部分如下:
一、场地分析
二、行文思路
三、峰亭相望
四、东亭揽胜
五、兰亭漱润
六、南山概说
七、天一之池
八、北山概说
上篇为一到四,下面五到八,本周发上篇。
一、场地概说
天一阁藏书楼周边的假山园林在范钦创建时代已具雏形,同时代著名文学家屠隆《范司马公园》诗里就描述过夕阳西下,宝书楼边上的园林美景。小伙伴们注意断句,不是范司马的公园啊,而是范司马公的园!这算是1.0版的宝书楼园林,可惜我们今天见不到了。
目前我们所见的园林景观是范光文先生在宝书楼建成一百多年后重修的2.0版,一组典型的江南沿海地区古典私家园林。
主持建造这组园林的是范钦的曾孙范光文(1600—1672)。范光文在顺治六年(1649)与弟范光遇同登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吏部主事、陕西学政等职,后罢官归里。今天我们推测,范光文不晚于顺治十二年(1655),在天一阁前后“增构池亭”,堆筑假山,环植竹木,完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天一阁藏书楼的园林环境,距今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
天一阁南侧庭院是一个封闭空间,北侧是藏书楼,东南西三面由围墙合围。从东到西宽24米,从书楼檐下到南围墙18.5米,面积450平方米,与书楼平面(326平方米)形成约五比四的空间比例。
按照《营造法原》中收录的口诀,天井与厅堂比例控制应该遵循以下五十六个字:
天井依照屋进深后则减半墙界止
正厅天井作一倍正楼也要照厅用
若无墙界对照用照得正楼屋进深
丈步照此分派算广狭收放要用心
您看不懂也没关系,反正大致的意思就是:正厅建筑的进深、体量应该与前庭院天井保持基本一致。而天一阁南庭院却稍稍放大了,为啥?因为要放一个“小江山”啊。
天一阁南庭园的空间可以分为三部分,以天一池为界,假山与书楼南北对望。在下文中,我以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分析这组园林的状态与特点。
天一阁北侧空间较为简单,主要是三层花台、一字型大假山和东首曲池,亦会在下篇中介绍。
二、行文思路
为什么一定要从人的主观视角去分析园林景观?因为这种欣赏的角度最符合造园者本意。
大俗话就是:园林是造给人看的。
看什么?看一幅画!
“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计成《园冶·选石》
计成的文字比较吊书袋,其中提到的云林和子久分别是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造园家手中的假山之美与画家笔下的山石之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假山创作从立意、构思到具体技法都对画论中的理论有所借鉴。关于这一方面,以后可以为大家介绍计成和童隽的有关论述。回到正题,既然造园者想给我们看幅画,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在这组庭院山水中找到最美的画面呢?
“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陈从周《说园》。
陈先生的论述很清楚,对于天一池这组庭院园林,我们得用静态的方法确定最佳的欣赏点,才能看到最美的画面。
天一阁南庭园园林的主欣赏点为书楼明间前阶沿中心;
次一级的欣赏点则在东部山顶平台之东亭和西部靠墙临水之兰亭。
凭什么确定这三处为key location呢?那就让我们就去往这几个地方,来看看其中妙处。
三、亭峰相望
我们先走到书楼明间正中,从石台明往前迈出两到三步,你就来到了这组庭院山水的主欣赏点。
当我们抬起头,望向假山,可以看到假山亭台是以人的视角为限,从西到东依次呈扇形展开的。这样一是拉长了观赏视线,二是人的眼睛正视点和左右视角余光所及,正好包含这组山水亭台主画面几乎全部的内容。而这幅画最关键的信息,在于一组“峰亭对望”的意向。
在主画面上,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正前方略微靠右(靠西)的巨大峰石,是为主峰。中国的山水画,向来注重主与宾、实与虚的关系。在这里,主峰立了,整幅画面的气质也就基本奠定了。
天一池假山的主峰高大庄严,下半部如峭壁直出水中,逐渐向上,在中部位置形成台地,如莲花展开,托起上半部状如“观音”的峰石。主峰在意向上与池中突出部的形似海龟的半岛上下呼应,构成类似“海龟朝观音”的生动造像。又因整体峰石状如“寿”字,故又称为寿字峰。
正所谓主宾对应,主峰确立后,也必会有对应之物。主峰东南侧山坡高台上的石亭,以其虚空凌云之势,几乎与主峰等量齐观,构成东西互望、虚实相兼的格局。这座石亭,一般称之为东亭,但是根据冯贞群先生在1955年7月宁波文物讨论会上的发言,早先名为“揽胜”,本文为行文方便,依然使用东亭从称呼。
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按照一般规律,“建亭须略低于山巅,树不宜植于峰尖”,而东亭为何会反其道而行呢?
其实,无论东亭状态如何,都不破坏造景原则,原因是“虚实有别”。具体来说,整组假山的高点,在西侧寿字峰及周围作“趋奉”状的劈峰(侧峰)之间,这是“实”,是“主”;而东亭所在仅是一个向东南方向后退之平坡,即便上有构筑,并非山体,总体上是“虚”,是“宾”,所以东亭之建并不违反“建亭须略低山巅”的常理。
这一组“峰亭对望”是很有味道可以咂摸的。东部土石堆成的山坡,虽从池旁起始,但却以台地形式层层缓起,向东南侧后方收缩,到达东亭的位置时,已略略居后,而不再与寿字峰处与一个平行线上;且东亭朝西北向侧立,不居主位。这与寿字峰突兀奇来,直逼人面的气势相比,迥然不同。似有一种落落大方、虚怀若谷的气概,很合退隐文人的意趣。
峰亭相对并非静态画面,而是可以进入可以参与的。不过要想进入到那一片“山水”,那一方“画面”中,需要我们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于是造园者在具象的空间上给我们备好了一道时空转换的“大门”——在假山东头处垒有一石洞门,为山之入口,其状酷似大象,寓“吉祥”之意。进入洞口,便有上坡磴道相连,蜿蜒而达于坡顶。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欣赏点——“东亭揽胜”。
四、东亭揽胜
进入洞口,便有上坡磴道相连,蜿蜒而达于坡顶。这里就是第二个最佳欣赏点。
步入东亭,朝西北俯视,书楼、天井、亭栏、池水,皆于树石花草间隐隐相现,次第可望。此时脚下山径盘桓,必须曲折迂回,层层下坡,方能行至水边。行走山道,须左顾右盼,无意间却欣赏了各方景致。冯先生提到此亭原名“揽胜”,应是十分恰当的名字。
东亭北侧石柱上有一副联,上联“开径望三益”来自陶渊明《归田园居》,下联“高谭玩四时”出于江淹《张黄门协苦雨》,看来亭子里三百多年来开过多次派对。
从东亭而下,山蹊尽处,是一低平小桥。整组假山有两座石桥,对应的是天一池的两个“水口”。比较而言,这座东桥低平,不起眼,犹如枕流之石,但走在其间,方知暗藏乾坤。左侧与山石合围处,仿若深渊;右侧岸线,点缀小巧、古拙的山石,长满绿色的青苔和蔓藤,使本来可能呆板的小路颇有生趣。如果您站在池北,要画下这临池曲岸,首先想到的技法是什么?反正我想到了“米点皴”。上文提过,文人山水和文人假山本就是一条根。
过桥循小道便可转入寿字峰下的石洞之中,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境。
走出寿字峰下石洞,出门左拐,便可拾级而上可至主峰南侧,来到寿字峰莲花状台地,隔水以望书楼;如继续往西,过第二个水口上更加高敞的西桥,便来到一平缓坡地,此间虽仍有山石、石笋布置,但整体山势自东向西,由厚重而舒缓,接近庭院西南侧时已为强弩之末。
这里就有了一个新问题:
主峰以东,有东亭、有亭与峰之间的劈峰,还有作为山门入口的象山,如果西侧就这么草草收尾,一池山水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感。怎么破?这就要看“兰亭”怎么给整组假山来做“漱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