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的历史课上,大家肯定都学过:战国时期有着七大强国,号称“战国七雄”。
魏国与韩国也是“七雄”的成员之一。
其中,大名鼎鼎的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宗室成员,而赫赫有名的韩非则是韩国宗室成员。
魏国与韩国这两个诸侯国与赵国一样,都是由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晋国所演变而来的。
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也就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晋国是春秋时期存在的诸侯国,而魏国与韩国则是战国时期才有的诸侯国。
在春秋时期,并没有魏国和韩国这两个诸侯国。
(战国初期地图)
然而,这个印象又是否是准确无误的呢?
很遗憾,这个印象其实是错误的。
在春秋时期,其实曾经也有过两个叫魏国与韩国的诸侯国。
当然,战国时期的魏国与韩国,并不是由春秋时期的魏国与韩国直接演变而来的。
但是双方之间也并非“毫无瓜葛”,还是有着一些关系的。
在本文之中,笔者就会向您大致介绍一下这段历史。
一、西周韩国的兴亡与晋国韩氏的兴起
我们都知道,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
为了巩固西周王室的统治,从周武王时期开始,西周的历代统治者们陆陆续续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邦建国”体制。
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基本上可以被分为两类人。
其中一类,是异姓的开国功臣。
比方说齐国,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的封国。
而诸如晋国、燕国、鲁国等等这样的国家,就属于另一类,也就是周天子的同姓诸侯国。
当然这不是重点,我们还是来说韩国与魏国。
(西周初年分封图)
先说韩国。
韩国也是上文中后一类的周王室同姓诸侯国。
西周初年,周武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到了韩城,因此该国得名为“韩国”。
韩国的宗室成员也就以国名为氏,即姬姓韩氏。
这个韩国,在历史上不像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国那样富有存在感。
它国小力弱,因此在史书上,它的身影也就出现过了那么寥寥几次。
周平王即位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事可谓是层出不穷。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了大家普遍奉行的规律。
而身处于这个乱世之中的弱小韩国,自然也不能幸免。
在春秋初年,韩国就被它的强邻—晋国给吞灭了。
韩氏族人,也就这样成为了晋国的子民。
(春秋初期地图)
晋国灭韩时,晋国在位的是晋文侯(晋文侯不是晋文公,请注意区分)。
晋文侯去世之后,儿子晋昭侯即位。
晋昭侯即位之后,把曲沃之地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成师,即曲沃桓叔。
晋昭侯绝对不曾想到,此举为自己的后人埋下了祸根。
大半个世纪后,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最终战胜了晋文侯与晋昭侯的后人,成为了晋国的统治者。(这段历史读起来颇有些两千年后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变的味道,只不过持续的时间有点儿久)。
为了确保自己的合法性,曲沃武公给周僖王献上了许多礼物,请求册封。
谁人都爱财,周天子也不能免俗。
在收到曲沃武公的贿赂后,周僖王欣然册封曲沃武公为晋侯。
曲沃武公就这样成为了晋武公。
(晋武公)
在晋武公夺权的一系列战斗中,一个叫韩万的人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这位韩万是何方神圣?
史书上有两种说法。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韩万是韩国后裔。
而有的史书则说:韩万是晋武公的叔叔,也就是曲沃桓叔的儿子。
但是后一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因为在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即位之后,为了防止自己家族篡权的历史再度上演,他选择大肆屠杀曾祖父曲沃桓叔的其他后人。
如果说韩万真的是曲沃桓叔的儿子,那么,韩氏家族自然也不可能躲过这场屠杀。
因此,这种说法无法成立。
我们当以司马迁的记载为准,即:韩万是韩国后裔。
明晰了韩万的出身之后,我们再来看韩万本人。
在晋武公篡权之后,为了嘉奖韩万的功劳,他把韩地(也就是先前的韩国故地)封给了韩万。
韩氏家族,也由此开始在晋国朝堂立足。
二、西周魏国的兴亡与晋国魏氏的兴起
说完韩国,我们再看魏国。
魏国与韩国一样,同属于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因为魏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
魏国与韩国不仅仅同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而且两国的命运也是颇为类似的。
魏国与韩国一样,同样国小力弱,没有什么存在感,因而鲜为人知。
不过相比韩国,魏国有一点比较幸运,那就是:它的国祚长于韩国。
但是在春秋时期这个乱世之中,弱小的魏国自然也是难以存在的。
在晋献公年间,魏国也被晋国攻灭了。
把目光放回西周初年。
当时周武王的另一个儿子被封到了毕国,其后人自然就以毕为氏,即姬姓毕氏。
毕国灭亡后,有的毕氏家族成语来到了晋国,从此成为了晋国人。
其中,有个叫毕万的人成为了晋献公的大臣。
在晋国灭魏时,毕万是晋军的将领之一,立有战功。
晋献公为了嘉奖毕万,把魏地封给了毕万。
毕万一族自此以魏为氏,即姬姓魏氏。
(毕万)
三、魏氏与韩氏的崛起与战国时期魏韩两国的诞生
晋献公在位期间,对外立下赫赫武功。
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并不好,因为他宠爱骊姬。
结果,为了躲避继母骊姬的迫害,晋献公的儿子—公子重耳被迫出逃国外。
不过,公子重耳并非是孤身一人。
不少晋国官员选择追随公子重耳,其中就包括了毕万的儿子魏犨。
公子重耳流亡近二十年,终于得以回国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魏氏家族因为从龙有功,也跟着显赫了起来。
(晋文公君臣)
再看韩氏。
韩万的四世孙韩厥是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划重点:赵盾的孙子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家臣。
韩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因此深受赵盾的赏识和提携,得以在晋国朝堂之上大显身手。
二人情同父子。
在赵氏孤儿一案中,受到赵盾知遇之恩的韩厥与其他忠臣义士一起,奋力为赵家保存了最后一丝血脉。
最终,在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国恢复了赵氏家族的地位。
很多人也正是因为赵氏孤儿的故事,才了解到了韩厥其人。
晋悼公即位之后,韩厥如赵盾生前所愿,被提拔为了晋国的正卿。
韩氏家族,自此成为了晋国的卿族。
(韩厥)
把视线转回到魏氏。
同样是在晋悼公年间,魏犨的孙子魏绛被晋悼公任命为了司马。
魏绛秉公执法,不徇宗亲,赢得了晋悼公的赞许与重用。
终于,像韩氏家族一样,魏氏家族也成为了晋国的卿族。
晋国众卿之间一番尔虞我诈之后,魏韩两家与赵氏家族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最终实现了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的魏国、韩国与赵国由此诞生了。
通过上文之中的讲述,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的韩国宗室,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的韩国宗室的后裔。
某种意义上,战国时期的韩国,也可以被视为春秋时期的韩国的复国。
而战国时期的魏国宗室,虽然不是春秋时期的魏国宗室的后裔(这是它与韩国的不同之处),但是其先祖正发家于春秋时期的魏国故地,可以说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
所以说,春秋时期不仅有魏国与韩国,而且它们与战国时期的同名诸侯国,还是存在关联的。
要是您在阅读历史文献的时候,发现春秋时期有韩国与魏国,无需惊讶。
因为这不是人家的笔误,而是一段历史事实,虽然比较冷门。
更多精彩内容与福利,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有故事的白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