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优点:线性思维。
缺点: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失去了及时纠正的机会,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由于测试时间短,测试不充分,可能会把缺陷遗留给线上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使用场景:需求固定的一些小项目
二、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
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三、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结合了快速原型的迭代特征与瀑布模型的系统化与严格监控,并引入了独特的风险分析机制。螺旋模型将风险管理置于开发过程的核心,每个阶段都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减轻或消除风险。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
“螺旋模型”的核心就在于您不需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定义的清清楚楚。您轻松上阵,定义最重要的功能,实现它,然后听取客户的意见,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如此不断轮回重复,直到得到您满意的最终产品。
每轮循环包含如下六个步骤:
1. 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可选项,以及强制条件。
2. 识别并化解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
3. 评估可选项。
4. 开发并测试当前阶段。
5. 规划下一阶段。
6. 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方法步骤
其主要特点包括:
风险管理:螺旋模型将风险管理置于开发过程的核心,每个阶段都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减轻或消除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
迭代式开发: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反馈和迭代,快速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最终结果符合客户需求。
灵活性: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定制和调整,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
持续评估:要求在每个阶段中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进展符合预期,必要时进行调整和变更。2
透明度:强调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协商,确保项目的透明度和可见性,减少沟通错误和误解。
四、增量模型
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
优点: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
缺陷:
(1)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2)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五、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容易混淆,举个例子: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迭代模型是开发完10个功能后交付。交付后发现10个功能有优化空间,分析优化需求,在开发测试后交付;而增量模型是把10个功能分成两份,第一次先交付5个功能,第二次再交付剩下的5个功能。
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阶段划分:迭代模型是通过“”深度或细化的程度来划分的,每阶段都完善、增强功能;而增量模型则是从功能量上来划分的,每阶段完成一定的功能。
二、适用场景: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甚明确、难度比较大的软件开发;而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比较明确,架构比较稳定的软件开发。
三、开发特点:迭代模型的特点是逐步达到目标,每完成一个阶段都有新版本发布,有利于鼓舞团队士气,降低项目风险;而增量模型则是从功能量上来划分阶段,完成一定的功能后发布新版本。
六、V模型
1、V模型主要包含的阶段有 :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V模型的开发方式是线性开发 ,也就是必须是上一个阶段完成以后且审核通过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
使用V模型进行开发,要求需求相对变化不大 , 且能保证质量这样的场景要求 ,一般是为大型企业开发的大型软件 ,比如银行外包公司 ,开发银行相关的软件 ,开发一个版本可能就是一年半载 ,他们对流程要求很严 ,同时对质量也要求很高 。
V模型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
因为在V模型中更注重设计和测试 ,所以开发出来的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 。
缺点 :
1、从整体来说 ,此种模式下开发出来的软件需求的适应性很差,由于其开发周期长 ,一个项目少则三个月 ,多则就会按年去计算,导致后期变更的成本就会很高 。
2、在每个阶段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档 ,这些文档不仅多而且都比较重 ,有可能光写一个文档就好几天 ,比如写一个测试计划十几页甚至更多 。
3、公司成本及对技术要求 : 由于其对设计和测试比较重视 ,那么对于开发和测试这两个岗位比较中重视 ,比如开发往往有专门的架构师进行设计,而测试中也必须有懂白盒测试的人员 。
七、w模型
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开发各阶段中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
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优点:
1、测试的活动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
2、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需求和设计
3、尽早发现软件缺陷可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缺点:
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