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考点】
一:五个名词解释
1.“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2.“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 遍及全国。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学小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莫普”)等组织。1925年, 成立“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名为“拉普”,最后于1930年联合成立了“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伏阿普”)。“拉普”对促进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一点作用,但是他们拉山头、搞宗派,打击“同路人”,以及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阻碍了 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被解散。
3.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现对消除“拉普”的后果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曾遭到扭曲。
5.解冻文学:一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二:高尔基
1.《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1岁以前的人生的艺术性写照。阿廖沙艰难的成长历史。但没有一味突出个人不幸,而是把自己当做时代的见证人去观察描写社会力量的不断变化。
2.《母亲》
(1)母亲尼洛芙娜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a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 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b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自发地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自母爱,她主动承担了送传单的任务,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她到城里与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经从爱儿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
c母亲被捕,彻底完成了这一形象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意义:母亲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
(2)为什么说《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
a.作品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新的主题)。
b.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巴威尔: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他的 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a)他本来走的也是父辈的道路,但革命改变了他。他刻苦学习革命理论, 关心母亲和同志。在“诏地戈比”事件中他提议罢工,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建议未被接受。(b) “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斗争的无畏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c)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词严,是向制度宣站的檄文,说明他已具备高度的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他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
c.全新的创作方法,《母亲》是高尔基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它即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是一部现实主义为主而又结合浪漫主义的作品。综上所叙《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不愧为是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三:肖洛霍夫
一、《一个人的遭遇》的主要思想内容。
1.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描写了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
2.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部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作者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
二、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1.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具有“人的魅力”。
2.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世代的种种偏见。
3.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
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三、《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
2.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
四、肖洛霍夫农民形象的新特点
1.第一次真正把农民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使之成为时代变革中的主要人物而不是配角。
2.其笔下的农民是历史的积极创造者。特别是哥萨克农民复杂的构成和心理,具有多重复杂本质,但都在寻找行动。
3.其笔下的哥萨克农民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劳动、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