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第249期陈和尚

赴白刃而忘生,格兕虎于林谷者,勇人也。

——《抱朴子》

和尚,你爹升职了!

和尚,你爹战死了!

那一年,陈和尚十八岁,他想去给父亲收尸,别人告诉他那是宋金战场,离咱这几千里路程,你怎么去?去了又怎么回来?

宋金两国之间,打一打,停一停,再签订几份补充协议,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有人像父亲那样升职,也有人像父亲那样战死。

决策于庙堂之高,生死在江湖之远,活下来的宋金士卒,满目仇恨的凝视着对方,倒下来的尸体,却在山谷河畔交织在了一起。

葬也罢,不葬也罢,离此乱世,一了百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着,陈和尚与母亲相依为命,干完活,吃完饭,他来到后院抄起刀枪石锁,感觉父亲就在旁边笑呵呵的看着。

想象破碎了,心里顿时变得空荡荡的,陈和尚死死攥着手中的长矛,胳膊上暴起的青筋,蜿蜒曲折,勾连起了一身的腱子肉。

哟呵,是个猛男啊,带走!

一群蒙古兵来了,确切说法叫劫掠,财宝用箱子装了,汉子用绳索捆了,一并送到大帅帐前,蒙古大帅眼皮都没抬下,说了俩字:照旧。

陈和尚被关起来了,等待他的没什么好差事,不是干最苦最累的活,就是推上前线当炮灰,跟自己的处境比起来,他更加担心母亲的安危。

在俘虏营里面,陈和尚看着各种肤色的人,听着各样的方言,逐渐勾连起了天下局势,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全乱套了。

金国欺辱宋朝

蒙古欺辱金国

金宣宗迁都汴京

宋宁宗气哭了

铁木真笑尿了

...

说起来,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金国也不是最大赢家,后方冒出来一个铁木真,野蛮冲撞加刀刀烈火,几乎像是开了外挂,霸服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金宣宗签完认怂协议,连夜将国都搬往开封,南边的宋朝不高兴了,说你躲到我家祖坟里干甚,北边的蒙古也不高兴,说你这是口服心不服啊。

成吉思汗撕毁协议,继续出兵攻打金国,不光拿下了北京城,还装满了俘虏营,要不然,陈和尚还在自家后院抡石锁呢。

弄清楚来龙去脉,也无力改变当下困境,陈和尚只能撸起袖子干活,一身腱子肉格外引人注目,被蒙古大帅调进了亲兵队。

不管你们是哪里人,我这里只收留强人!

从俘虏营搬进高级公寓,陈和尚依然惦记着母亲,他望着夜空中的星月璀璨,正照耀着江湖之远的母子,庙堂之高的王侯,以及各自悲喜。

一年多过去了,陈和尚仗着大帅的喜爱,请求回家探望下母亲,喜爱的背后是不放心,蒙古大帅派了几个人,让他们跟着陈和尚走一趟。

离家越来越近,陈和尚开始忐忑不安,当他看到母亲被堂兄照顾的很好,一桩心事了结了,接下来,他又要面临更大的抉择。

堂兄是世袭武将,想让陈和尚跟自己投奔金国,思前想后,兄弟俩砍死了一同前来的蒙古兵,陈和尚将母亲扶上马,跟着堂兄向南狂奔而去。

追兵来了,马儿跑了,陈和尚找到一辆平板车,自己在前面拉,堂兄在后面推,他们沿着小路甩脱追兵,渡过黄河,总算达到了金国境内。

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自从迁都以后,金国的民心散碎了,一个个大人物叛金降蒙,没成想,会有两个小人物逃出沦陷区,带着老娘回到祖国的怀抱。

金宣宗给兄弟俩封官,堂兄担任元帅府事,陈和尚给他当副手,还将俩人的事迹作成典型,要求各部门认真学习,积极领会。

学习,从来不是被要求的,堂兄的帅府里有不少汉人,他们谈论着《孝经》、《论语》、《小学》,这让陈和尚听得意犹未尽。

想学吗?我教你啊。

一个四肢粗壮的汉子,手里握着纤细的毛笔,在宣纸上写着蝇头小楷,此时此刻,陈和尚犹如贫寒书生,世间快乐大不过三尺书桌。

他的天资高明,尤为喜好文史,被大家称为帅府里的秀才,听说堂兄找到了欧阳修的子孙,他跑去请教《春秋左氏传》里的疑惑。

各种肤色,各样方言,王侯将相更是走马观花,为何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能够冲破朝代兴衰的周期,将散碎的人心一次次聚拢起来?

陈和尚触摸到了,却好像又说不清楚,是啊,那些亘古不变的法则,岂是语言能够讲清楚的,与其说得头头是道,不如做得实实在在。

愈是做,愈是心定。

堂兄生病了,陈和尚代理日常事务,有两位将领当街互殴,冲进帅府要求主持公道,陈和尚弄清楚来龙去脉,将理屈的老葛打了三十军棍。

老葛性情凶悍,被手下抬回家觉得很丢脸,想来想去把自己给气死了,临死前交代媳妇要报仇,不管使啥手段,能报仇就是好手段。

老葛的媳妇不简单,先是哭诉陈和尚假公济私,故意打死她家男人,又给御史台和尚书省写信,还在南门外堆起柴草,不给个说法就要自焚。

三板斧下来,陈和尚被关进大牢,有人建议直接处死算了,皇帝不同意,尽管没有审理出个结果,为了安抚死者家属情绪,就这么长期关押着。

整整十八个月,陈和尚表现得很静定,除了询问堂兄的病情,他对狱卒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箱书看完了,再送一箱来。

奏上,久不能决,陈和尚聚书狱中读之。

堂兄病愈了,被派去防守西线,看着他瘦骨嶙峋的模样,金哀宗叹息道:你咋成这样了?放心去吧,我现在就赦免你堂弟!

话说大了,御史台的官员们不签字,皇帝也不敢硬着来,不久之后,完颜斜烈病死了,金国几乎无大将可用,金哀宗终于硬气起来了。

皇帝释放了陈和尚,不在乎他是否以私愤杀人,而是看在他堂兄的面子上,将所有非议揽在自己头上,期望陈和尚能够为国家出力。

他日,汝奋发立功名,国家得汝力,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哭了,哭声从庙堂之高飘向江湖之远,堂兄将他带到金国,通读典籍,皇帝给他高级职位,无限厚望,难道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父亲死了,自己没有放弃习武,凭此获得蒙古大帅的青睐,这才换来回家探母的资格,继而感念堂兄的恩情,难道也是为了这一刻吗?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所谓没有弯路的前提,是能够将这些经历串联加固,唯有如此,才可以走向原本该去的地方。

有心也好,无意也罢,陈和尚不是幸运儿,却偏偏被命运选中了,或许大多数人不会串联,在散碎的人生路上走丢了,随波逐流,沉沦寂灭。

既然成了猛虎,那就归山吧。

陈和尚接管忠孝军,各种肤色,各样方言,集合了各民族的通缉犯,向来以暴躁难训出名,却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行军秋毫无犯,作战疾若风雨。

蒙古军攻打甘肃,金兵统帅询问谁敢做先锋,陈和尚挺身而出,率领四百铁骑破八千之众,一战名震天下,扫除金国二十多年的颓势,史称大昌原之战。

蒙古军攻打河南,陈和尚跟随统帅去救援,还是请求担任先锋,打退卫州的蒙古大军,继而率领忠孝军奔赴陕西,野战大破近万蒙军,史称倒回谷之战。

职位步步高升,做人铁骨铮铮,有位主帅喜欢到处劫掠,陈和尚吐槽道:堂堂大将军,今天抢两百个人,明天偷一千只羊,朝廷的兵力哪能这么糟蹋。

大将军听到了,心情很不美丽,有次在酒局上碰到陈和尚,给他倒酒时说道:听说你在背后嚼舌根,说我在糟蹋朝廷的兵力,是吗?

眼见对方的职位高,权势大,陈和尚却没有半分惧色,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喝完杯中酒,淡淡地说了两个字:是的。

大将军蒙圈了,感觉在自讨没趣,却又下不来台,他从陈和尚的眼神里看到了不屈和坚定,只好随口说了句场面话:有过当面论,无后言也。

然而,他们没有以后了。

蒙古大军南下,中路从正面推进,右路从山东迂回,左路从南宋借道,三军合围打得金兵疲于奔命,同时还编织出了一个巨大的口袋。

老天也来凑热闹,飘起了鹅毛大雪,蒙古大军习以为常,金兵却被冻得瑟瑟发抖,三天吃不上一口热饭,身躯和刀枪粘连在了一起。

围师必阙,蒙古军打开一个口子,给金兵换了一个死亡地点,趁着对方逃窜时拦腰斩断,十五万金兵主力丧失殆尽,史称三峰山之战。

陈和尚逃进了钧州城,明知这是蒙古大帅的意图,他和数百位将士却没得选,如果非说有的选,那也是选择跪着生,还是站着死。

望着蒙军犹如饿虎扑羊,爬上城墙,涌入巷道,陈和尚看到了无力回天,他从隐蔽处走到大街上,朝着对方喊道:我是金国大将,要见你们大帅。

哟呵,是个猛男啊,带走!

陈和尚被押到蒙古大帅面前,正声说道: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

我若死于乱军之中,人们还以为我死在逃跑路上,会说我有负于国家,今天我要死得光明正大,让天下人知道我陈和尚,记住我陈和尚!

蒙古大帅笑了,抬起眼皮打量着陈和尚,他俘获过各种肤色的将领,眼前这样的当真罕见,于是端着酒碗走上前去,问道:你投降吗?

一念生,一念死,陈和尚的脑海里没有生死,曾经从一位大帅手里逃脱了,如今又落在另一位大帅手里,时移世易,自己还愿意做自己吗?

陈和尚拒绝投降,大帅说了声照旧,蒙古士卒砍掉他的脚,打断他的胫骨,又用刀割开他的嘴,伤口扯到了耳朵根,半截下巴都掉下来了。

陈和尚没有人样了,浑身鲜血却依然高声呼喊,没人能听懂他在喊什么,或许是对母亲的告别,是对皇帝的交代,或许只是喊出了内心的坚定。

完颜陈和尚,终年四十一岁。

后人有诗云:

汝何官?金大将。

汝何名?陈和尚。

好男子,明白死。

生金人,死金鬼。

胫可折,吻可裂,七尺身躯一腔血。

金人愤泣元人夸,争愿再生来我家。

吁嗟乎!衣冠左衽尚不耻,夷狄之臣乃如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