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宁王叛乱是王阳明一生中的高光时刻。这是一次经典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
盘踞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祖上朱权曾经与燕王朱棣一起发动靖难之变,击败当时的皇帝朱建文。事成之后,朱棣成为皇帝,而朱权被封为宁王。
一方面是曾经一起打过天下的盟友,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是朱棣形成了造反夺权的历史传统,所以天下人都认为宁王然后肯定会造反。并且他造反是正常的,他不造反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蓄谋之后,第三代宁王朱宸濠果然造反了。他招兵买马,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还不惜重金买通北京的官员,从而掌握最高统治者的动态,并在皇帝身边散布对自己有利的传言,封闭负面信息。
因为信息工作做得好,所以南昌的宁王揭竿而起时,北京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还蒙在鼓里。上报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宁王造反一事,却被宁王在北京的党羽压住,没有呈报给皇帝。地方官员孙燧前后八其次上奏军情,最后竟被宁王的手下杀害。
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很多文武大臣首鼠两端,认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生怕站错了队,以后人头不保。
危机关头,刚刚平定完赣南匪患的王阳明挺身而出,他几乎没有得到北京政府的任何支援,就地召集义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军队,击败七万余人的宁王叛军。取得了平叛的胜利,生擒宁王,立下彪炳史册的功绩。
王阳明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正如他的心学思想所说,事上磨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那么回顾这场战役,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缓兵之计
研判当时的形式,如果宁王挥师北上,直取北京,以当时北京的松懈和皇帝的昏庸,宁王成功的几率很高。王阳明非常清楚这一点,宁王也有这个打算。
这时王阳明伪造了一封圣旨,说天朝政府已经调集了四十万军队,正星月兼程赶来歼灭叛军,请南昌周边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并安排士兵故意被抓,把这封伪造的圣旨传递到了宁王的手上。
宁王看到这条消息之后,虽然也曾怀疑其真假。但是仍然犹如遭到当头一棒,信心遭到强烈打击。于是他不敢轻举妄动挥师北上,一心只想守住自己现在的地盘。
宁王起兵造反本就是不义之举,拖得越久就对他越不利。王阳明利用缓兵之计为平叛争取了时间,占得了先机。
信息战,舆论攻势
叛军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怕别人说他师出无名,说他没有道义。如此一来他就不得人心,得不到支持,必然走向失败。用今天的话来说,叛变的人,首先已经社会性死亡。如清华学姐所说,他已经在朋友圈社死。
王阳明充分利用这一点,打击叛军的嚣张气焰,鼓励义军的积极性。他在征集义军的时候告诉大家,你们参军打仗是为了勤王,代表的是正义。以后胜利了,你们是很光荣的,会得到皇帝的嘉奖。
王阳明也写通报给叛军,告诉他们叛变的行为大逆不道。年轻人要耗子尾汁。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多行不义必自毙,现在弃暗投明还来得及,要是继续执迷不悟,以后抓住你决不轻饶,你没有好下场不说,你的亲戚朋友也会受到牵连。
叛国罪有多严重,每个人都很清楚,所以宁王的手下,很多人都被吓得放下武器,或者逃跑,或者转投了政府军。宁王的爱妃,娄妃,也就是著名理学家娄谅的女儿,投河自杀。宁王的一百多口家属,在宁王失败之后,也引火自焚而死。
围魏救赵
宁王起兵后,很快攻克了南康和九江。此后他计划先取安庆,再攻南京。在宁王围攻安庆的时候,政府军一致认为王阳明应该立刻去解救安庆之围。
然而王阳明出其不意,上演一招围魏救赵,直捣宁王老巢南昌。宁王的一家老小,都在那里。宁王见南昌告急,立即丧失所有斗志。放弃安庆,赶来救援。然而他不仅没能解救南昌,自己也被围困在鄱阳湖,最后军队被全歼,本人被活捉。
皇帝朱厚照听说宁王叛变的消息时,王阳明已经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叛乱。阳明运筹帷幄,以弱胜强。可以说是打了一次经典战役。
然而朱厚照并没有感激王阳明,却怪王阳明抢了他的风头。后来还上演了一出千古闹剧,他要求王阳明释放宁王,然后亲自指挥大军,再次活捉了他。
纵观王阳明平定叛乱的过程,他始终保持着可贵的冷静。在生死存亡面前,临危不乱。他将心学思想和知行合一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揣摩出宁王所有的心思和举动,有如降维打击一般牢牢控制局面,迅速取得胜利。就像一个象棋高手,每走一步,已经谋划好了后面的部署。
事上磨练,知行合一,不断学习这样的方法论,我们也能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把事情做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