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通常是我们学习到的第一个算法,排序算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排序算法的种种知识。
首先,先给出一个思考题,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是非常常见的排序方式,它们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2),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我们常常倾向于使用插入排序而不是冒泡排序,这是为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你会得到答案。
如何分析一个排序算法?
对于排序算法,我们一般会从这几个方面衡量:
排序算法的执行效率(不仅仅包括时间复杂度):
1.最好情况、最坏情况、平均情况 的时间复杂度
分析一个排序算法,你要给出最好情况、最坏情况、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并且你还要说明怎样的数据会造成“最好”和“最坏”的情况。
为什么要区分这三种复杂度呢?第一,有些排序算法在三中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差异很大,所以我们最好都坐一下区分。第二,要排序的数据中,有序程度是不同的,这种程度对排序的执行会有影响,我们需要直到排序算法在不同数据下的性能表现。
2.关注时间复杂度的系数、常数、低阶
有些排序算法具有相同的时间复杂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考量它们之间的性能差异呢?这时我们就需要把系数、常数、低阶 都考虑进来。
3.比较次数和交换(或移动)次数
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在执行过程中,会涉及 比较 和 元素移动两种操作,这也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排序算法的内存消耗(空间复杂度):
对于空间复杂度为O(1)的排序算法,我们称之为原地排序。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稳定性: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值相等的元素,经过排序之后,他们的先后顺序不发生改变。
你可能会疑惑稳定性对排序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单纯的数字排序确实不需要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编程中,你可能对其它属性也有所要求。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为电商交易系统中的“订单”进行排序。订单有两个属性:下单时间 和 订单金额。假设我们有庞大的订单数据,我们希望按照金额从小到大排序。对金额相同的订单,希望按照下单时间从早到晚有序,对于这样的一个需求,我们怎么办呢?
第一种想法是:先对金额进行排序,然后找到金额相同的订单再按照下单时间排序,这个想法没有问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繁琐。
第二种想法:我们可以借助排序的稳定性,通过两次排序完成:首先,按照下单时间为订单排序,然后再使用稳定的排序算法,按照订单金额重新排序。经过这两次排序之后,就达到了要求。
我们用一个图帮助你理解:
几种复杂度为O(n2)的排序算法
冒泡排序
你可以这样理解冒泡:在一组数据中,依次两两比较,将大的数据放到上方(数据的后方),当一趟比较完成,最大的数就会在最上方(冒泡)。假设这组数据中共有n个数据,则进行n次冒泡就可以得到有序的数据。
你可以用这个图理解:
上面是一趟冒泡,当进行n次冒泡后:
排序完成。
上面的这种冒泡有优化的空间:如果在某一趟冒泡中没有发生数据交换,那么这个数据已经有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标记实现:
下面是专栏作者给出的冒泡排序代码:
// 冒泡排序,a表示数组,n表示数组大小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n) {
if (n <= 1) return;
for (int i = 0; i < n; ++i) {
// 提前退出冒泡循环的标志位
boolean flag = false;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j] > a[j+1]) { // 交换
int tmp = a[j];
a[j] = a[j+1];
a[j+1] = tmp;
flag = true; // 表示有数据交换
}
}
if (!flag) break; // 没有数据交换,提前退出
}
}
对照思路,我用python也写了冒泡:
def mp_sort(l):
for i in range(len(l)):
flag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 - i - 1):
if l[j] > l[j + 1]:
l[j], l[j + 1] = l[j + 1], l[j]
flag = True
if not flag:
break
让我们分析一下冒泡排序:
- 空间复杂度:冒泡排序只使用了常量级的空间,空间复杂度为O(n),是原地排序算法。
- 稳定性:当两个元素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对元素进行交换,所以,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 时间复杂度:
最好情况:数组已经有序,只需要进行一趟检测,复杂度为O(1)
最坏情况:数组完全倒序,复杂度为O(n2)
平均情况:如果要完全依照概率分析,分析十分复杂,所以这里使用一种简单的分析思路:
有序度:数组中具有有序元素对的个数,其中有序元素对:
有序元素对:a[i] <= a[j], 如果i < j
下图:
满有序度:如果一个数组有 n 个数,且数组完全有序,其有序度为 n*(n-1)/2 ,这种完全有序的数组的有序度叫做满有序度。(只需要记住那个公式即可)
逆序度:和有序度的定义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逆序度 = 满有序度 - 有序度
我们假设要排序的数组的初始状态是 4,5,6,3,2,1 ,其中,有序元素对有 (4,5) (4,6)(5,6),所以有序度是 3。n=6,所以排序完成之后终态的满有序度为 n*(n-1)/2=15。
你会发现,在冒泡排序中,每交换一次,有序度就 +1 ,也就是说,不管算法怎么改进,交换次数都是确定的,交换次数就 等于 逆序度。在最好情况下,逆序度为 0 ,在最坏情况下,逆序度为 n*(n-1)/2=15,我们取一个中间值 n*(n-1)/2=15,来假设有序度既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的情况。
换句话说,平均情况下,需要 n*(n-1)/2=15 次交换操作,比较操作比交换操作多,而复杂度的上限是O(n2),所以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上面的过程并不严格,但还是很实用,在快排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来分析平均时间复杂度。
插入排序
插入思想:如果你要向一个有序数组中插入一个数据,你要怎么办?话不多说,直接给代码:
// 插入排序,a表示数组,n表示数组大小
public void insertionSort(int[] a, int n) {
if (n <= 1) return;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value = a[i];
int j = i - 1;
// 查找插入的位置
for (; j >= 0; --j) {
if (a[j] > value) {
a[j+1] = a[j]; // 数据移动
} else {
break;
}
}
a[j+1] = value; // 插入数据
}
}
def insert_sort(l):
for i in range(len(l)):
temp = l[i]
j = i - 1
while j >= 0:
if l[j] > temp:
l[j+1] = l[j]
else:
break
j-=1
l[j+1] = temp
插入排序的性能分析:
- 是否为原地排序算法:是
- 是否为稳定排序算法:是
- 时间复杂度:
最好情况:O(n)
最坏情况:O(n2)
平均时间复杂度:
我们依旧借助有序度做近似分析:你会发现,算法移动数据的次数 等于 逆序度:
分析过程类似,最后得到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思考解答
前面我们提到,即使冒泡和插入两种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样,但是人们更加喜欢使用插入排序。
下面就直接引用专栏作者的话:
我们前面分析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的时候讲到,冒泡排序不管怎么优化,元素交换的次数是一个固定值,是原始数据的逆序度。插入排序是同样的,不管怎么优化,元素移动的次数也等于原始数据的逆序度。
但是,从代码实现上来看,冒泡排序的数据交换要比插入排序的数据移动要复杂,冒泡排序需要 3 个赋值操作,而插入排序只需要 1 个。我们来看这段操作:
冒泡排序中数据的交换操作:
if (a[j] > a[j+1]) { // 交换
int tmp = a[j];
a[j] = a[j+1];
a[j+1] = tmp;
flag = true;
}
插入排序中数据的移动操作:
if (a[j] > value) {
a[j+1] = a[j]; // 数据移动
} else {
break;
}
我们把执行一个赋值语句的时间粗略地计为单位时间(unit_time),然后分别用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对同一个逆序度是 K 的数组进行排序。用冒泡排序,需要 K 次交换操作,每次需要 3 个赋值语句,所以交换操作总耗时就是 3K 单位时间。而插入排序中数据移动操作只需要 K 个单位时间。
这个只是我们非常理论的分析,为了实验,针对上面的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的 Java 代码,我写了一个性能对比测试程序,随机生成 10000 个数组,每个数组中包含 200 个数据,然后在我的机器上分别用冒泡和插入排序算法来排序,冒泡排序算法大约 700ms 才能执行完成,而插入排序只需要 100ms 左右就能搞定!
所以,虽然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在时间复杂度上是一样的,都是 O(n2),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把性能优化做到极致,那肯定首选插入排序。
以上就是这部分的内容,希望你有所收获。
注: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自我对极客时间app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专栏的总结,我大量引用了其中的代码和截图,如果想要了解具体内容,可以前往极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