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友在我的自省文《每日一省|改不了的“直”》如是留言:
“不要老想着度人这事。自然而然,芸芸众生,一介草民,多谈一谈自己的人生经历,个见,请海涵。”
这位文友在留言中提到了“度人”,今天写作群里文友们又在讨论这个话题,发现部分文友对“度”、“自度”、“度他”,以及“自度”和“度他”的关系,理解上有偏差。因为他们不是修行人,可以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还请高人指正。
“度”是什么意思?就是窥破虚幻,看清生命的真相,放下一切执着,得到大自在(也就是解脱)。
“自度”,就是通过一定的修行方法,让生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就是从此岸到彼岸,最终得到解脱。
自己得度的标志,就是生命回归到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自圆满的状态。
“度他”,就是觉悟者用慈悲和爱叫醒与之有缘的人,然后启发他,让他自性自度。也就是,在他迷之前度他,在他悟之后让他自度。
先自度,再度人,是修行者修行的必经程序。一旦修行者开始度他人,此后的度人度己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度人是度己,度己也是度人。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没有“我”了,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
目前来说,我处在得度之前的自度,这个阶段需要他度来帮助我(比如善知识的指导),但是这不影响我发下“度人”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我愿意付出全部的爱,甚至生命。
发愿很重要,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自从我进入周老师写作群,将自己的简书签名改为“文以载道,度己度人”之后,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我的心中充满了爱,愿意去奉献;我的写作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为自己而写,是为众生而写。读者只要用心读我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我浓浓的爱。
比如,我的《禅修日记》、《每日一省》文集,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度,我完全可以不必对外发布。特别是《每日一省》文集,我在众人面前解剖自己,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因为我的心中充满了爱,想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人。所以,我没有什么好恐怖的。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无畏布施”。
还有,我的读书,如果我只是为自己读,我完全可以不需要做读书笔记,但是我不仅做了读书笔记,还同时做了三本书的读书笔记,以后继续做,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从我的分享中受益。
在抄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也完全可以只摘抄精华的句子,但是我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是将原文进行了提炼,相当于是浓缩版,精华都在其中。有两本书的读书笔记还附上了我的感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
再如,我的《陶语的视界》文集,其中有我对宇宙、世界、人生、生死的思考和看法,这也是我将这个文集的关键字命名为“视界”的由来。这个文集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是在用心写,或多或少能给到读者一点启迪。当然,这只是我的自以为,读者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不是我能掌控的。
我的爱还体现在为文友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只要我有空,我就会认真读文友的文章,看出问题就帮忙指出。虽然我很直,但是我的心很真诚,相信周老师和部分文友都能体会到,不然怎么会接纳并采纳我的建议呢。
2、我的写作变得越来越轻松。
自从发愿之后,我的智慧显发,写作不再像以前那么痛苦了。现在,一天能写二至四篇文章,但不觉得吃力。有一天,我写了六篇文章,但我的发布权限只有五篇,多出的那一篇只能第二天早上发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有时候,我还能体验到灵性写作的奇妙。比如写《意识的层次》那篇文章,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不仅写得快,写完之后检查,发现瑕疵竟然很少。
我不知道,我现在的生命状态是不是觉醒了,但我不必执着“觉醒”这个概念。我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生命不断趋向圆满,让智慧的火苗越烧越旺,以照亮更多的有缘人。这是我此生最有意义也最值得去做的事,我将全力以赴。
因为这个缘故,我可能要辜负给我留言的这位文友了,我的写作只能是为大众而写,不可能去写我的人生经历。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写,平平淡淡,写出来对他人没有什么启迪。但是,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写写自己的修行经历。
PS:非常感恩给我留言的这位文友,要不是您提出“度人”这个话题,我还不会认真思考“自度度人”这个问题呢。您说“度人”不要执着,要自然而然。提醒得很好!
如果心中有“度人”的执念,还是有我执。如果只是“度人”但没有“度人”的概念,那才是修行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