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的建议也只能作为建议,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曾经有位男士说:我本来不想和这个人结婚,我喜欢那个,可是我爸妈说这个好,这个离家近,最后听从了父母的话。结果婚后日子苦不堪言,妻子对他也是百般挑剔。
谁的过错呢?此时怨恨父母也无济于事。孩子已经来了,人也不复少年,经济也在对方那里,不可谓不囧。
回想他当年若跟着感觉,坚持前女友,也许境况能比现在好的多。
其实主人公当时在选择的时候已经有了预感,那个好。如果他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负责,我想他一定会选择前女友,而之后的种种苦果也自然不会发生了。
可惜,没有如果。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样就算以后的日子是苦的,也能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看到了未来。
曾仕强先生讲,中国有孝亲,有孝敬,但是没有孝顺。一个顺字害了多少人,父母非圣贤,认知也有限,孝固然可以,但不可盲从。
这让我想到了一段话:
如果我们想出家,就可以跟得道的出家人学习。是得道的
如果我们想富有,就跟已经富有的人学习。是已经富有的
如果我们想婚姻亲子关系幸福,就跟婚姻亲子关系已经很幸福的人学习。是已经很幸福
纸上谈兵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出家和在家也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如果学错了人,势必会走弯路。
一门功课要跟多个有结果的人学习。不是学习方法,而是研究他们这些人。看他们写的书,看他们的演讲,看他们的传记,从这些东西里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思维,用这些思维指导自己,最后形成我的思维,才能拿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正如有了方向,方法自然就来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决定去广州,至于是坐飞机去还是坐火车去还是走路去,全凭自己。
书归正传,如果我们一味的听信听从父母,最后的成就应该和父母差不多。我曾经听说有些人父亲得什么病自己也得什么病。
所以,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的建议也只是建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实就算我们当初的决定错了,导致了不那么美好的结果,也不必难过。因为正是那些不够美好的过去成就了以后更加美好的我们。所以,重要的不是过去,是当下,因为它是未来的过去。
想想如果人生一味的平坦、一味的美好会怎样?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体验到成功的美好。人生重在体验。
我们拼命想抛弃烦恼,刚抛弃一个又来一个。
我们拼命想安静下来,刚安静下来又发生了别的事情。
我们始终在烦恼和不安中。但如果我接受这个和我一直在一起的烦恼呢?我虽然有烦恼,但它已经不能障碍我了。如果我接受我的不平静呢?我虽然不平静,但是不平静已经不能影响我了。
我还是我,我在烦恼中没有烦恼,我在不平静中感受到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