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写作的愿望总被勾起。”
✨
开始尝试写作以来,我发现其实写作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高大上”,反而它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做的事——思考,写作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思考。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是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经常对他的儿子马飞说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适用,没有思想和不会思考的人必然会行尸走肉般活着。
因为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出口,我写我心,通过“书写”这面镜子,将内心情结转化为文字,借此宣泄情绪,用心向内探寻“照见”自己,也愿能“点亮”他人。
✨
以前我会觉得写作前得先大量阅读,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就算真的读了很多书之后发现还是写不好。
读书的确能够辅助写作,但不是读完就能写好的,阅读和写作应该是并行的事,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写作还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所以写作除了要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外,技巧也很重要,写作方面的技巧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能力,一篇好的文章能让阅读者想要持续不短地阅读下去。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输出好的内容,而内容创作都跟读者的大脑有关。
✨
《写作脑科学》里写到: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是一个相当“饥渴”过程。
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文字,我们常常忍不住“不读”。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容易无聊的,时时刻刻都需要信息输入。
是为什么呢?作者提到,因为信息之于我们人类的大脑,就像食物之于小动物。我们一直在追寻新的信息,没有信息,人类就会无法生存。
我们大脑有特定的获取信息和阅读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故事。当然,对故事的热情高于对“非故事类”的热情,只是我们的大脑的阅读习惯之一。
✨
书里第一章了就解释了为什么写作与大脑有关,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读者的脑反应就是作者的下笔点
作者说当我们阅读到一个难点的时候,阅读的轨迹就会出现变化,比如眼动就会出现“回溯”。
这些眼动的行为能够让我们研究读者对我们的文章是否感兴趣,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以及文章是晦涩难懂的还是流畅易懂的。
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读者大脑这个“黑匣子”,即了解读者需求,我们才知道要写出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写作如同下厨:一个好厨子,要知道人的口味
人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们人类的大脑和心理对故事的共同需求包括:
️共情与带入感:一个充满共情的故事与“干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相反,充满共情的故事能让观众和读者更容易接受“干货”。
️惊喜与幽默:给人制造惊喜是一项很难的技术,但是成功的故事都需要这样一个让人惊喜的“礼物”,需要制造一个谜团,让读者(或者观众)跟着这个谜团一步步地猜测,直到谜底揭开。
️危机:由于危机和解决危机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我们的大脑对于危机是非常敏感的。也因此,充满危机感的故事往往最能抓住人心的。
️动感:我们大脑还有一套“镜像神经元”系统,它能让大脑内部像“照镜子”一样在脑内“模仿”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对动词是非常敏感的,优秀的动词用得多,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甚至可以彻底改变读者对我们的文章的观感。
总结:写故事要有同理心,激发读者好奇心或危机感、并且让读者容易在“脑内模仿”。
人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呢?
️法则一:简单,具体,清楚。
能用简单的词,就不用复杂的词;能用具体的词,就不用抽象的词;每一句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一段落只有一个主题。
另外,当意思出现转折或变化时要有关联词。段落清晰,排版注意行距。
️法则二:长短句错落。
语言和音乐异曲同工:动听的音乐有强有弱,一段文字(除诗歌外)也必须长短错落,读起来才会动听,才能满足我们大脑里原始的朗读通路。
️法则三:押韵就是王道。
押韵的东西是有魔力的,这很难让人反驳,因为它直接“攻击”了我们阅读的朗读通路。
我们会发现越押韵,越觉得有道理。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总结:语言表达要简单、具体、清楚,长短错落,押韵。
中文写作的特殊习惯:一个中餐好厨子,要知道中国人的特殊口味
️重头戏在后面。
中文讲究“压轴”:要留一部分最重要的东西在最后,否则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巧用文学典故。
用文学典故的好处是引用容易和彰显文采,这需要我们积累很多成语、诗句、习语,而且需要学好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不能用错,注意将文字的意境进行融合,不能只是干巴巴摆出来。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典故不需要用得太多,否则就会成为“拽文”了。
️韵律的问题。
作为中国人,只要听过歌谣,背过诗词,就算不知道平仄的知识,我们也会对平仄非常敏感。
如果一段话的内在韵律符合我们的平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流畅,否则就会觉得读不通顺(即便语法都是通顺的)。
韵律的积累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的。像小时候我们学习的诗词,都会极大提升人的韵律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流畅美好~
我们知道了读者的“口味”,但是光知道口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根据人类的口味“烹调”。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将会一起继续学习:如何迅速写一个段落,以及如何根据脑科学来构建“故事”。
写在最后✍
所有的写作都能通向心灵,通向疗愈,我相信只要自己能坚持不断地写,总会有奇迹。
每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写下来,就产生了能量,不仅能滋养自己,也可以给别人带去心灵抚慰。
写作是“活着就要发声” ,也是存在的证明,更是在不断地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有能所收获,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