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经历了两代皇上就灭亡了,原因是第二代储君隋炀帝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新建了两都,即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广设粮仓;开通大运河;修筑驰道;三征高句丽。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劳民伤财,把隋朝的根基给动摇了,弄得民不聊生,人们生存不下去了,于是各地农民都开始纷纷起兵造反。
时为太原太守的李渊看到隋朝濒临灭亡,于是趁机扩大私人势力以谋天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反隋。他令四子李元吉率中军留守太原,然后以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以三万大军进军关中,沿途不停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队伍,后来队伍扩大到20万之众。年底大军攻入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李渊暂时拥立杨侑为帝,遥尊当时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己当上了唐王、大丞相。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李渊废掉了杨侑,正式称帝,建立了唐朝(公元618—907年),定都长安。此后,李渊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斗争,先后平定了各地的农民起义,解决了北方突厥的问题。直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正式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朝开国以后,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都有谋划统兵之功,同时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私人势力。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依据宗法制的原则“以立嫡长子”,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征讨王世充和窦建德。在这一仗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极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及皇帝的礼仪招待。
李建成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太子,他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在攻打西河、霍邑、潼关和长安的战斗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肩作战。大唐开国后,李建成被封为皇太子,但他的军事生涯并没有结束。李世民进攻王世充,李建成就带兵北上抵抗突厥,确保李世民的唐军能顺利的消灭王世充。在平等刘黑闼的战斗中,李建成的部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李建成还亲手斩获刘黑闼的首级,三军军心大振。
除了武功优秀,李建成的文治也不差。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率领唐军经常在外打仗,而李建成一方面出兵配合李世民打仗,另一方面,他在唐高祖李渊的带领下处理唐朝国政。唐朝的很多典章制度,包括租庸调制的改革,都由李建成和李渊一起推动。
从整体上看,李建成是一位优秀的治国之才,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干预,李建成登基后唐朝走向盛世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李建成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很多许诺,二人关系很好。关键时刻,确保这个弟弟站在自己这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于是,他向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李世民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将士都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尉迟恭。
事情的进展依计进行。而李世民最担心的一幕也确实出现了。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括这个尉迟恭。“不能让大哥跑掉,否则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立即解冻,射死了李元吉。在政变行动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两人的10个孩子和100多名部下全部被李世民集团杀害。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还在其手里。因此,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自责和无奈中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帝王之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他的即位开启了大唐的贞观之治,迎来了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