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曾念过一篇阅读文章,说人不过是一颗芦苇。在自然界,人是再脆弱不过的东西,遭风易折、逢霜必损,文章先贬一通,随后便即歌颂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人如芦苇,但因灵魂而不朽。大意如此。
前段时间看了《人类简史》这部书,理念却截然相反。书中强调人的思维方式极有可能受DNA的驱使,而非所谓的思想、灵魂。简言之,一切都是预设好的。人脑,没什么特别。比如说,人类喜爱八卦,全来自人类进化史上的认知革命,由此还引领了对其他种族战争的全面胜利。人类的许许多多思维方式,都来自于几万年间智人祖先在原始社会中的生存本能。结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我毫无理据的推测得出,诸如人类在黑暗中容易恐惧、在离群时容易缺乏安全感,都是源于骨血中祖先智人的印记。甚至人类求偶的行为方式,也和动物一致。雄性尽可能的扩散基因,雌性选择强壮可靠的雄性来强化后代的血统。
人,可能真的没什么特别。从低层次看,是生物、动物。从高层次看,是复杂的神经元、突触等结构运作的结果。左脑负责逻辑、右脑负责创造。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技术足够发达,那么我们一定可以造出和人类大脑具有同等功能和情感的智能。到那时我们将发现,人类,真的没什么特别。
虽说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可是从结构上来说,人类的思维、行为与智能机器人的差异并不大。从结果反推,人类的思维差异收到社会文化、教育、成长经历的影响。不管怎么说,与集成电路与门、非门的逻辑是类似的,也和主机游戏关卡设计的规则类似。出身在富裕家庭,则进入a通道,家庭和睦则进入a-1,家庭和睦但有兄弟姐妹,则进入a-1-1,依此类推,直到进入无数逻辑选择的最终环节——输出人格。由此,一个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精神境界才基本定型,这个阶段基本在大学以后。
甚至一向被认为受感性因素操控的人类的爱情观,也类似。特别是现代都市人。首先是性别偏好,为女性则进入a通道,为男性则进入b通道,其他则分别进入c、d、e等通道。再次,是外貌。可能基于人格的确定,每个人对外貌的评价标准都不同,但大体类似。如亚洲人一般偏爱大眼睛、高鼻梁等。每个人对性格的喜好也不同。虽然表面上看,都是基于随机性因素。其实不然。如深受原生家庭结构影响的偏好和受风俗文化影响的偏好等。同样的,进入不同偏好通道的下属分类。A-1-1-1…这只是心理偏好。至于最终选择,还会受到社会标签、家庭门第、功能性需求、情感需求等等条件的制约。由于大家的审美、偏好和需求都类似,最后在大众眼中看来,一般都是个人在所有选择范围中挑选了最好的那一个。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个逻辑性选择而已。当然不排除有少数人完全依照无拘无束的感性去行事、并忠实于自己所做的选择,但在逻辑森然的群体筛选体系中,显然成了完全暴露在风雪中的异类。痛苦和悲伤,似将常伴。
如此这般,人生中的种种风云际会、重大抉择,其实也都是逻辑结构层层推进的结果,所谓冥冥中自有注定,不过是冥冥中自有一套逻辑。没什么风水轮流转、也没什么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切事物运行都基于逻辑和概率,包括我们以为感性到极致的爱情。
曾经经历挫折后崩溃大哭、也曾狂喜不自胜仿佛世界尽在我手。现在想来,这些情绪都显得毫无意义。今天别人已经比我多看了一本书、明天又比我多写了一本计划书。那么十年后的他就比十年后的我多一条选择通道。这个逻辑,用我简单的逻辑学知识也足以应付了。
用许多年去想,我为什么是我、人为什么是人,最后发现无论怎么做也逃不过早已预设的逻辑、离不开数据和事实的凝视,人的精神无法超然物外,能潇洒人世间的不过是一些漂浮的情绪,最后的最后都将被锁在不尊重客观事实导致的迷失和悔恨之中。这样很不美,我很不喜欢。可是,谁又能说人生是美的呢?
失去了想象美好的力气,也就没有什么相信奇迹的乐观buff、梦想成真的天真孩子气,所以说困顿、疲累,但所幸,是乖乖回到命中预设、铁一般的冷酷的逻辑算法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