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孩子在家写作业。
一贯的磨磨蹭蹭,整整一个上午也没写完。
原本打算去看老妈,也因为他写作业耽误了,烦闷的很,忍不住对他发火。
晚上散步时问孩子我发火时他的感受。他没表情地说,打是疼,骂是爱。
我心一惊,这都是什么话。问他谁说的。
他说老师和同学还有同学家长都这么说。并且说,我发火骂他的时候,他知道我是爱他的。
我一听,简直崩溃。还有比这更荒唐的说教、更要命的自欺欺人吗?
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美其名曰冠以“爱”的标签时,有没有感觉自己的做法不对劲,有没有意识到长此以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只要回到自己做孩子的当初,就非常清楚被打骂时,孩子真实的心理感受。
每一个被殴打被责骂的瞬间,孩子最直接的感受一定是疼痛、难过,也一定感受到被否定、被批判、被谴责、被排斥,甚至被厌恶和憎恨。
但是我们为了所谓的自尊心,为了所谓的面子,早已忘了当初自己被打骂时的感受,还有当时对父母的希望,武断且毫不犹豫地告诉孩子,他的直觉和感受是错误的,他身上的疼痛和心理的屈辱是来自父母的爱。
因为还没有能力对我们的话进行理性分析,因为必须依赖父母才能生存。所以,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否定自己的感受,强行接受父母老师的说教。
日积月累,孩子就没无法面对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进而失去自我,变成一个与父母毫无二致的人。至此,我们的教育彻底“成功”。
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比皆是,可是我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小编认为说教“打是疼,骂是爱”荒唐的原因所在。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通过感官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而产生感觉。感觉帮助人们分辨事物属性,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的器官的工作情况;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础,并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有物质基础的。当我们不断强化错误的信息给孩子,歪曲孩子自身的真实感受,也是在刺激孩子的大脑,这种刺激与孩子感官直接刺激形成的感觉相互交织,不断争斗,但是孩子只能把真实的感受强压下去,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强化错误认知。
感官不断交战的结果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形成变态心理。
进一步探究孩子接受父母老师与自己感觉相左的说教,除了天然的依赖和信任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心理防御机制再起作用。
孩子压抑否定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有意无意中在心理上做出各种调整,这个压抑和调整的过程是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这种童年时期形成的防御机制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形成的越早,影响越深远,并且以后治疗的效果越差。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跳楼等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了。
从生理角度看,不少心理学家倾向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防止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
路易斯·海的《生命的重建》和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都对身体疾病的心理原因及表现进行了详尽说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所以,小编认为,如果我们做不到好好对待孩子,还给不了孩子充分的接纳,给不了孩子无条件的爱,起码可以做到一点:真实!在孩子面前不伪装,不欺骗,不标榜,不故意扭曲事实。
孩子需要的是爱,如果给不了爱,那至少不要否定他的感受。这一点是能够做到的。
我们都不完美,都是带病修行的生命,那就让我们有缺憾但真实的活着吧。
PS:什么是爱?什么是非爱?
在小编看来,爱是从心底深处发出的最温暖绵长的情感,是真切的疼爱怜惜,是懂得,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包容,是共情……是柔软,是用心,是真诚,是坦率!
愤怒的指责批评,无情的挖苦打压,残暴的身体和精神虐待,是爱的反面,是恨!
又PS:母亲节,当孩子用尽心思对我们进行感恩的时候,也是我们反思自己,勇敢面都真实,坚定成长的时候。感谢孩子用他们无穷无尽的爱和信任给我们力量,陪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