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口说单词了,我家的还只会叽里呱啦说外星语。请问你是从别个星球掉下来的小王子吗?
01 心生疑惑
自从生了小炮弹,遇见小孩我都会兴高采烈地过去打招呼,哇,好可爱的小妹妹,好帅的小弟弟,多大啦?多高啊?每天都吃些啥啊?会走路了没有?会说话了没有?
然后在心底默默回忆一下小炮弹的成长经历,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家的也一样,就可以长长吐一口气,还好,我家小炮弹也是差不多。只要不落后,为娘就已经很开心了。
当然,大多数还是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出门就特别乖,小心翼翼地扯着妈妈的衣脚生怕一不留神就把妈妈弄丢了;而小炮弹每次一看到大门打开就像只刚出栏的猪仔,哇哇哇地往外面冲,而且看到为娘靠近就立马往后跑,生怕被我捉住。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喜欢妈妈抱,陌生人是根本无法靠得近的;而小炮弹天生就是个自来熟,无论是什么人,但凡是长得还可以的,就会盯着看,要是见到长的比我漂亮的,必须要过去抱抱,不然就哇哇大哭,仿佛正抱着他的不是亲妈,对面那个才是。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我只得热情万丈地跟对面这个美女阿姨套近乎,以博得她的好感,希望她能伸出手抱抱这个小孩,不然,我怕真的会被警察叔叔当人贩子抓走啊。还好小炮弹人缘好,见到谁都笑嘻嘻乐呵呵的,所以大家都不会拒绝他的求抱。
或许,这就是小炮弹的社交方式吧。远嫁他乡的我,曾经一度觉得没有朋友、无话可聊,而他,以这种异常友好的方式,帮我找到了一个连接外界的接口。我是否应该感到庆幸,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特意送给我的大礼啊!
今天出去帮妈妈办社保,遇到一位带着2岁小孩的妈妈。小女孩才2岁,好像就什么都会说了,我就问她妈妈,这个小美女多大啦,说话说得66的。妈妈自豪地回应,“我们家宝宝2岁啦,宝宝可厉害了!1岁多一点就开始叫爸爸、妈妈、奶奶、姨、饭饭等单词了,现在基本上都能表达自己需要的东西了……”
好厉害啊,我居然遇到了晒娃高手!我一边微笑着附和“真棒的小宝宝”一边庆幸还好没带小炮弹,不然就无法继续笑着接茬“我家宝宝1岁半了,也是跟你家的一样会叫爸爸、妈妈、哥哥、姐啊的”了。
可是不对啊,我娃一向都是我的骄傲啊,怎么会输给一个普通的小姐姐?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啊,小炮弹现在1岁4个月,平时都不怎么喜欢叫妈妈爸爸,只有不见我着急了才会哭着喊“妈妈妈妈”,偶尔兴起会想起“爸爸”,其他时候基本都在说着属于自己的外星语,没人能听懂啊!
谁知道那位小姐姐1岁4个月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毕竟我又没有看到她1岁4个月的时候,说不定那位妈妈也跟我一样,只是活在自己对孩子的期待里,然后把现实与期待混为一谈。
那到底我家小炮弹有没有在正常轨道上行驶啊?操心的为娘又开始努力求证去了。
02 科学求证
研究表明,宝宝说话经过四个发展阶段。
一、0-8个月,前语言理解期。
宝宝与人交流的最初方式就是哭,在宝宝出生时的啼哭,就代表了他第一次进入开始“说话”的表达了。各种哭声的不同,对应了他的不同需求。
然后慢慢地,到了4、5个月,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并能把元音和辅音结合起来发音,比如papa mama,但这时宝宝仅仅是在练习发音,并没能把这些词和它代表的意思联系起来。
到了6个多月,他开始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这是前语言阶段的发音现象。
二、9-12个月,语言理解期。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发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还会变换音调,还能对着物品发出正确的读音。宝宝开始试图理解声音跟物品之间的联系了。
三、12-24个月,口语萌芽期。这个时候宝宝开始有意识地对对象吐出他们的名字。比如叫“妈妈”“爸爸”,而他已经知道妈妈指的是你,爸爸指的是谁,当有人喊他的名字他也能做出反应了。这个时期宝宝开始掌握大量词汇,其中很多都是名词。
四、24-36个月,主体语法掌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听懂复杂句子的意思,并能将词汇组成简单的句子了。
以上研究表明,宝宝在2岁以前,都是语言的储备期和发音练习期,只要宝宝能理解大人说的指令,能发各种音节,即使他叽里呱啦地说着只有自己能懂的语言,也不必担心将来他不会说。所以,2岁以前,是孩子语言知识的储备期、发音练习的训练期,这个时期不必要追求孩子能说多少,但要给孩子充分的语言环境刺激。
语言学习就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大量的输入,必然会导致质变的输出。
心理学研究发现,安全感比较高的宝宝,开口说话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晚。语言是用于表达的工具,和妈妈互动较多、相处很好的孩子,即使说的话别人看来听不懂,但是只要妈妈能读懂,那宝宝也就已经达到了他“交流”的目的。
03 终于释怀
搜着搜着,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为何会对孩子的发展如此焦虑,生怕自己没带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怕孩子没长高,给孩子多补钙。
怕孩子没吃好,每次孩子摇头还是不愿放下勺子。
怕成绩不优秀被别的同学排斥,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甚至怕他长大讨不到媳妇,提前给他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每生一个男孩,就得先准备一套房子。
我们不过为了安慰自己内心的害怕,给孩子操办各项大事小事,以为这都是为他好,不知,却是在不断控制对方,要么就是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要么就是让他们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
或许,学做父母的第一堂课,是学会放下。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去谱写,而做父母的,只需成为他们最强有力的后盾,在他们需要的时刻,永远不要缺席。
所以,有一种爱,叫放手!
我爱你,孩子!
参考资料:
http://www.yaolan.com/zhishi/baobaoshuohua/13384.shtml